知乐空间

逸夫楼为什么叫逸夫楼(逸夫楼的来历)

逸夫楼的由来(逸夫楼为什么叫逸夫楼)

做好自己的事业是本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本分。

文,华商,战略,

穷则独善其身;如果你富有,你将帮助这个世界。越来越多拥有财富自由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内的基础科研和教育,捐资助学办学,投身前沿科技,似乎已经成为一种难得的良性循环。企业家从事公益事业,也是用自己的能力放大教育和科研的能量,为国家繁荣和全球竞争力做出贡献。

【办一流企业,做一流公益】

1895年,一位名叫张謇的学者决定放弃自己的事业,作为商人开办工厂。

状元开工厂,现实很骨感,因为他的启动资金只有2000两白银,其中700两是向朋友借的,所以他的工厂的所有制结构从一开始就是很现代的:向社会集资入股,按股分红。几经波折,工厂于1899年夏正式落地。

随后,以这个工厂为核心,张謇创办了油厂、肥皂厂、纸厂、面粉公司、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包括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内的地方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做生意后,张健把目光投向了教育。他的集团的大部分利润都捐给了教育事业。中国第一所师范学院、第一所聋哑学校、第一所纺织学校、水上学校、水利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都与他关系密切。

从张謇开始,中国企业家兴办教育和社会福利,成为中国公益事业不可或缺的力量。

改革开放后,乘着这股东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是经营好自己的企业后做公益。教育和科学研究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1984年,“世界船王”包玉刚到宁波考察,发现500万人口的宁波没有一所大学,而550万人口的香港却有4所综合性大学。

这种反差让他大吃一惊,他随即宣布投资2000万美元建立宁波大学。除了宁波大学,包玉刚家族后来还设立了留学生奖学金,并建立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不断为内地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邵逸夫是包玉刚和他学长的校友。从1985年开始,这位影视大亨就向内地教育捐赠巨资,用于教学设施建设。几十年来,他资助的“逸夫楼”遍布31个省市自治区的学校,成为一代人不可磨灭的教育记忆。

老一辈企业家对中国教育和科研的关注和探索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新一代企业家。

品多多创始人、80后黄征于3月通过“星星公益基金”向浙江大学捐赠,用于推动生物、医疗、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首批拟开展的项目有“超大规模实时图推理机研究”、“重度脑认知障碍闭环控制研究”、“肿瘤免疫新抗原”、“细胞培养中的人工鱼”等。

1979年出生的美团创始人王兴日前签署股票转让计划,将其个人持有的约5731.9万股A类股转换为B类股(价值147亿元人民币),并将这部分B类股注入王兴基金会,用于推动中国的教育、科研等公益事业。

对比上个月胡润发布的2021胡润慈善榜,王兴是过去一年中国捐赠金额最高的企业家之一。

▲美团创始人王兴

除了向基金会捐款,王兴活跃的公益项目还有很多:上个月,他向高中母校捐款5000万,在龙岩一中设立王兴教育基金;在4月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他捐资成立清华大学兴华基金,设立面向全球顶尖博士生的专项奖学金,吸引和支持顶尖博士生到清华大学学习。

在王兴看来,经营好一家公司,不仅要为客户创造价值,还要为整个社会创造价值。王兴在清华捐款时说,我们国家的发展和母校的教育让我们受益匪浅。在母校新的发展阶段,有机会为人才强校战略和全球战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非常令人振奋。

[企业家精神]

从上个世纪到新时代,从张謇、包玉刚到黄征、王兴,越来越多实现自身财富自由的企业家开始关注国内的教育和科研,捐资助学、办学,形成了良性循环。

5月11日,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胡润慈善榜》显示,多年来,教育一直是慈善榜上企业家最大的捐赠方向,尤其是今年,教育和科研领域的捐赠较多。

在资助形式上,榜单上的企业家更倾向于设立个人或企业基金会,如曹、何享健等,都是因为捐款设立和支持个人或企业基金会而名列榜首。

新生代企业家黄征和王兴也通过公益基金会为中国的教育和科研事业做出贡献。

近年来,国家还鼓励成立公益基金会,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同时,构建优质教育体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理工农医人才培养。

只有通过慈善、教育、科研,才能兴国、强国。

包玉刚的夙愿是成为教育强国。被称为“腾讯爸爸”的陈一丹,希望通过教育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邵逸夫认为,“一个国家要富强,就必须办好教育,培养人才。”

被卡在脖子上的芯片,让所有中国人都意识到了科研创新的重要性。关键技术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才不会被别人控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教育和科研都是中国变得强大的核心引擎。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新一代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通过学习和努力获得企业竞争力并重视技术研发后,加入了公益事业,以扩大教育和科研的力量,帮助社会教育和科研在全球范围内更具竞争力。

例如,2018年,马、龚鸿嘉、王健林、、邓峰、陈一丹、吴亚军等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和投资人出资成立西湖大学,这是中国第一所由社会力量创办、国家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西湖大学周强实验室利用冷冻电镜成功解析了新冠肺炎受体ACE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的全长结构。这是世界上首次解析出ACE2的全长结构。

这所由公益力量创办的大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揭开新冠肺炎入侵人体细胞之谜的大学,为靶向药物治疗的后续研究提供关键信息。

在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和科研无疑是挺进新时代的一张核心通行证,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生存之本。

来自中国的大学团队破译了“病毒”的密码,不仅造福了人类,也给中国的教育和科研在世界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责任、担当与公益杠杆】

企业家的公益和对教育科研的探索,不仅仅是出于爱国情怀,更是中国企业家不可或缺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做好自己的事业是本能,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是本分。

中国有很多富有的企业家。

在瑞银集团(UBS Group AG)和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联合发布的年度亿万富翁报告中,亚太地区正成为全球亿万富翁人数最多的地区,其中一半来自中国。

但是没有多少人因为有钱而被定义为成功的企业家。

社会成功有很多定义。对于创业者来说,一方面要创造财富,赢得口碑;另一方面,他们也要有担当、有担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更多的社会群体,与国家并肩前行,助力国家繁荣。

能被人民和历史铭记的企业家,也一定是懂得回馈社会的慈善家。

润润润说过,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是慈善家。

王兴说,“我经常跟朋友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我和改革开放同龄。我出生于1979年初,这40年的成长和创业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这个时代的养分,内心充满感恩。我们这一代创业者,正处于创业创新的新时代,生逢其时。所以,用科技创新带给人们更好的生活,是我们创业者和美团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互联网公司到更好的社会,技术是杠杆,公益是支点。随着互联网和创新技术的发展,像王兴和黄征这样“创造公益”的一代企业家,必将通过教育和公益,撬动更大的社会价值,帮助国家繁荣,提高中国的全球竞争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