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杨幂和俞灏明谈过吗(杨幂谈亲子教育)

谈杨幂和育儿教育(杨幂和火腿谈过了吗)

最近话题#杨幂谈育儿教育#上了热搜,因为杨幂参加综艺节目《密室逃脱》的时候,节目组给嘉宾策划了一个家庭教育展。当杨幂看到墙上写着“留着你有什么用”“你再这样下去父母就不要你了”的字样时,她说“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选择。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我们应该给他们独立思考空做出自己选择的权利”。

同时,她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健全的灵魂,尊重和热爱生命,享受自由的生活,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的观点获得了很多网友的赞同:杨幂的教育观很棒!

似乎很少有父母能尊重孩子的人生选择。大部分父母都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处处可爱,但是越长大,小的时候越不可爱。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缺点很多,但优点不明显。他们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做不好。

不能正视孩子的优缺点,为什么?

01.只关注孩子的缺点,不关注孩子的优点,是因为“不注意盲视”现象

前几天妈妈群里几个妈妈在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妈妈说孩子吃饭慢是无法忍受的,有一个妈妈说她最难以接受孩子在作业上的拖沓,还有一个妈妈告诉我们一件事,说她的孩子“无法被教育”,“无可救药”。

原来孩子每次都喜欢把袜子脱下来放在客厅的电视柜上,虽然他妈妈每天都提醒他扔洗衣机里,但是他都记不住。就是这么个小问题。孩子就是打了骂了发脾气也改不了。

这是一件小事,却被上升到了原则的高度。我妈觉得看似小事,实则关系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于是她整天抓着这件事不放。我妈想到“你不扫一屋,为什么不能扫天下?”她连这样的小事都记不住,以后也做不了大事,所以对孩子很失望。

其实这种现象发生在这位妈妈身上并不是偶然的。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疏忽性失明”。那么什么是“疏忽性失明”呢?理论上,“疏忽性失明”现象解释如下:

人们会主动(选择性地)专注于一件事,忽略其他一切。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选择性地关注一些我们关心的事情。

《培养优势》这本书曾经说过:选择性注意是我们大脑过滤输入信息,避免信息过载的一种方式。在任何时候,我们的大脑接收的信息都比我们能够处理的多得多。大脑有选择地专注于某一方面,就能理解世界,但代价是忽略了其他方面。

说白了,当妈妈们把注意力放在“吃饭慢”、“写作业慢”、“袜子乱放”这些事情上的时候,孩子的其他所有行为都被忽略了。母亲选择性地把目光放在自己最不能承受的事情上,于是变得挑剔,看不到孩子的其他优点。一个小问题涵盖了这个孩子的所有优点。

02.“不注意盲”现象的根源在于父母的投射机制。

曾经在微博里看到一段话,说:

你的今天是你孩子的明天。如果你今天对孩子大吼大叫,不要怪他明天对你大吼大叫。如果你今天对孩子不耐烦,不要怪他明天对你不耐烦;如果你今天教孩子说他不如别人,不要怪他明天无能为力。如果你们界限不清,就不要怪他不负责任。

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当我们看到孩子的某种行为让我们无法忍受时,就对孩子发脾气。其实我们真的很生自己的气。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受不了孩子袜子放在电视柜上的妈妈,我去过她家,她是个不爱收拾屋子的人。她喜欢把自己的物品放在自己方便的地方,同时抱怨家里乱七八糟,经常收,经常弄得乱七八糟。

当她对她的孩子发脾气时,她认为她是在帮助他们改掉坏习惯。其实真正的原因是看到他们的行为就像看到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反映了她平时的邋遢行为,也反映了她不想看到的自己的一面。当这些不良行为出现在她的孩子身上,就触发了她的投射机制,让她不得不面对自己身体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她潜意识里很讨厌自己的坏习惯,只是不想正视而已。

3.如何正确面对“不注意失明”现象

美国成功的教育家拿破仑·希尔曾说过:“每个孩子都有很多优点,而父母却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认为只有管好孩子的缺点,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长。其实就像一个手艺不好的人,不可能做出完美的瓷器。”那么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正确面对“不注意盲视”现象,把“坏事”变成“好事”呢?

(1)转移“疏忽性失明”的焦点

在“疏忽性失明”的现象中,父母大多着眼于孩子的缺点,从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这个时候,父母的情绪通常是负面的。当他们看到自己“反复”的坏习惯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在孩子身上时,体内的无名火开始升起,最后的结果往往是鸡飞狗跳。但是,如果能把“疏忽性失明”的重点转移到孩子好的方面,或许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就拿前面那个说受不了孩子的袜子放在电视柜上的妈妈来说吧。后来我和她聊了聊,仔细分析了她的心理,然后告诉她要善于转移重心。比如孩子回家换鞋,把袜子放在电视柜上。然后,他就可以关注孩子在这种情况下有什么好的表现。比如换完鞋,他把鞋子放在鞋柜里。这时候可以表扬他整理好鞋子放好的行为,然后心平气和的告诉他下次把袜子放洗衣机里。

妈妈照我说的做了,第二天天真的孩子把袜子放进了洗衣机。

所以,如果能懂得多关注孩子的优点,适当忽略孩子的缺点,然后在表扬孩子后巧妙纠正,会比执着于孩子好。

(2)家长要知道孩子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相反的极端。

很多家长之所以只关注孩子的缺点,是因为家长刻意放大了自己缺点在孩子心中的影响。就像之前的妈妈一样,她认为孩子乱放袜子的行为虽然小,但是影响深远,关系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然而,其实孩子的优缺点并不是绝对的。

比如我家孩子一直是个很有礼貌的孩子。每天上幼儿园的时候,他都会主动跟校医和保安叔叔打招呼。但是有一天,当他的父亲去为他送行时,他非常沮丧,因为他晚上没有好好休息。那天他没有跟校医和保安打招呼,嘟着嘴,一脸不高兴。提醒他打招呼,他还是不理。回来后,父亲告诉我,这孩子很没礼貌,连最基本的早安问候都没做。

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何况是孩子。以父母为例。平时有可能回家的时候会跟小区保安打个招呼。但是有一天,当我们很累很累的时候,遇到了一些不开心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谁都不想和谁说话,也懒得打招呼。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是很善良的人?

所以把这种心理延伸到孩子的教育上,有的孩子优点明显,有的孩子缺点明显。并不是说劣势明显的孩子就没有优势,只是等待我们去发现和培养。所以不要盯着一个小缺点,要善于引导和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3)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及时调整孩子的情绪。

我们仔细想想,其实每个家庭中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的因素都差不多:孩子吃饭慢,写作业慢,喜欢玩游戏,不按大人规划的节奏走...

我们可以允许自己生气、愤怒、失望,但不能只是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中。很多家长一开始不喜欢,然后慢慢漫谈下去,然后情绪失控。孩子往往一脸茫然,不明白为什么一件小事就能点燃父母的情绪。如果一味的沉浸在这些负面情绪中,只会让自己越来越愤怒,情绪失控。这样下去,对孩子没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最终我们认为坏习惯不但没有改正,甚至可能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导致亲子关系的崩溃。

作为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感受,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为了发泄情绪而生气。在生气之前,你要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心态平静下来,问问自己生气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如何缓和亲子关系,如何帮助孩子改变一点。

总之,在教育孩子、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善用表扬,最大限度地发挥孩子的优点。当孩子的优点足够明显的时候,孩子就会有意识地改正自己的缺点,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业母亲。我喜欢阅读、写作和绘画。我左手写字,右手照顾宝宝。我坚信,即使生活的到处都是鸡毛,我的心里也应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宝宝一起写日记,或者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和宝宝一起写日记,一起讨论育儿问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