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中秋节的习俗了解多少?)
中秋节|七月半
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兰盆节。“中原”这个名称起源于北魏,它在农历七月十五,部分在农历七月十四。七月半,元朝中期,地方官员的生日,地方政府的庆典。
鬼门关大开,逝者归家,也求团圆。
当月圆的时候,我总是想念我的家人,
宰杀鸡鸭,焚香焚衣,
天下家家准备祭品,等待亲人的灵魂归来。
中原普渡
中秋节曾是中国八大节日之一,但由于现代历史原因,其盛况已不复存在。过去,许多人会在旧历七月初一至七月三十日之间,用酒、肉、糖饼、水果等祭品举行祭祀活动,以告慰正在人间游玩的鬼魂,祈求他们一年到头平安顺利。更为隆重的是,甚至邀请和尚、道士为死者诵经修行。这段时间有人会请地藏菩萨、目连尊者等佛像放在高台上,或者请艺人扮演驱魔神钟馗(其中有人请艺人操纵钟馗的木偶),以平息亡者和死者的戾气。
古代盛况
宋代《东京梦》记载:
“七月十五日中秋节。前几天市场卖的是明器,靴鞋帽,金犀牛假腰带,五颜六色的衣服。放在纸架子上卖。娄炳洲东西瓦子也是七夕。到处玩还卖水果,种子,花果等。,并印刷销售尊圣木莲经。也是用竹竿、树枝编成三个棚子,高三至五尺,编织成灯巢的形状,称为兰盆,挂衣服在地上烧。乐手们,从七夕节开始,就像‘目连救母’杂剧,一直到十五日,观众翻了一倍。”
从七夕到中秋,大街小巷依旧灯火通明。市场上的乐手为了表示孝心,改演了《目连救母》等剧,一直演到七月半,那时候看戏的人比七夕还多。燃烧的蜡烛,陈果蛋糕和挂在街上的钱,烟花弥漫在空气中。因此,在农历七月十五,家家户户都去扫墓祭祖。
点一盏河灯,烧纸锭,
到处都是火,照亮了死者回家的路。
陆是阳,水是阴,
神秘黑暗的水下,隐藏在冥界,
鬼魂沉在那里,所以他们在水里放了灯,
悼念逝者,祝福亲友。
秋色满湖星寒,万朵金莲花彻夜明。
祭祖
七月本来是小秋,一批庄稼熟了,民间照例要献上新米等祭品。《东京梦鲁花》卷中说:
“在中国元朝的前一天,我买了练习用的树叶,在享受祭祀的时候铺好桌子,又买了一窝芝麻,也绑在桌子的脚上,通知我的祖先秋成。”
七月,小秋是一个成熟的。讲究孝道的中国人,要向祖先汇报,要他们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此,他们照例在七月祭祀祖先。
“中原”又叫“鬼节”,
每个新的失去亲人的家庭都会像往常一样去一个新的坟墓,
为了防止鬼魂作怪,也为了祭祀鬼魂,
设一个民间道场,请一个法师来做,解除恩怨。
超度死者,祈求好运。
所有的人都在关注它,场面非常壮观。在祭品中,衣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七月酷暑,要换衣保暖,与世界“七月热,九月衣”。
牺牲土地
在7月15日,人们仍然流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入田野。纸烧好后,用剪成碎片的五色纸包裹在庄稼的穗上。传说可以避开冰雹,获得丰收。同时,有的地方还要去后土庙祭祀,门前挂麻黍。
松阳街
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它也被称为“羊节”。汉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羊是吉祥的。”甲骨文的“甲骨文”也叫杨通祥。可见,在古代,羊这种动物总是代表着好运。在老北京和中国北方的农村地区,在7月15日,爷爷和叔叔会给他们的小侄子送活羊,这在民间很流行。
这个习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陈香为救母亲劈山后,不得不追捕虐待母亲的叔叔二郎神。二郎神每年7月15日送陈一对活羊,重建兄妹之间和叔侄之间的友谊。据说这是陈翔和陈翔母亲的姓“杨”的谐音,为了两家团圆。从此以后,舅舅送活羊的民俗就留下来了,后来逐渐演变成送一对羊。
做茄子饼
人们相信茄子饼可以作为已故祖先去兰盆会的干粮。每到中秋节,老南京家庭都会做茄子饼,就是把新鲜的茄子切成丝,加入面粉,放在油里炸。其实茄子饼现在已经是常见的家常菜了。如果你想吃,你可以做一盘来满足你的渴望。
放一盏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河灯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灯或蜡烛,在1月中旬的夜晚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燃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溺水鬼和其他鬼。点亮河流,尤其是黄河,非常壮观。
明朝的张岱在《七月半西湖》中写道:
“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散。我辈一舟,十里荷花酣睡。香味是逮捕,我的梦很愉快。”
可见,在古代,七月半也是赏月的时候。现在的人虽然不关起门来出门,但也可以在家缅怀先人。
七月半,秋天刚刚到来,
夜是干燥的,但晚风不凉。
满月,中秋前赏月,
一张桌子,一个家庭,院子里的一个月亮,
滴下槐花露,香柏树风。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