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柑橘花蕾蛆的识别与综合防治(柑橘花蕾蛆)

柑橘芽蛆(柑橘芽蛆的识别与综合防治)

柑橘芽蛆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又名橘芽瘿蚊、柑橘瘿蝇、瘿蚊蝇、花蛆、算盘子、花缠虫,是柑橘花期的主要害虫(图1)。

图1柑橘开花期间芽蛆的危害

(1)危险特性

成虫大多在花芽开始呈白色时产卵,幼虫在花芽中取食其组织,使花药花丝呈褐色。昆虫芽的形状比正常芽短,但横径显著增大,形成灯笼(图2),常被称为“灯笼花”,花瓣微绿,有散在的绿点,导致受伤的芽不能正常开花授粉,最后枯萎脱落,严重影响信息资源量。

图2花芽蛆危害花芽形成灯笼形状。

(2)形态特征

1)成人。像蚊子一样,雌性体长约1.5 ~ 2毫米,黄褐色,有黑褐色细毛。触角呈串珠状,有14个节,每个节都有环状刚毛。前翅是透明的,覆盖着深棕色的细毛,后翅特化为平衡杆。纤细的脚。雄性成虫体长1.2 ~ 1.4毫米,灰黄色。

2)鸡蛋。长椭圆形,一端有一胶质细丝。

3)幼虫。成熟幼虫长3毫米,呈纺锤形。它们在孵化初期为乳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后期为橙红色。前胸腹部面罩1为棕色Y形剑突片(图3)。

图3蛆幼虫破坏的芽皮形状。

4)蛹。黄褐色,纺锤形,长约1.6毫米。

(3)生活习惯

每年1代,少数2代,均以老熟幼虫结茧于土中越冬,树冠周围距30 cm处6 cm土层昆虫种群密度最高。3月,越冬幼虫脱茧后移至地表,重新结茧化蛹,3-4月羽化,雨后达到高峰。花蕾呈白色时,大量成虫出现,在花蕾内产卵,呈散生或成堆排列,每雌可产60~70粒。卵期3-4天。幼虫在花芽中为害10天以上,成熟脱芽后埋土结茧,第一代幼虫越冬。一岁的第二代将在晚橙的花蕾期出现,并在花蕾为白色时在于蕾产卵。第二代幼虫成熟后出芽,在土中结茧越冬。下雨天,落蕾和掩埋最多。成虫多在早晚活动,傍晚高峰,飞行能力弱。羽化后1~2天即可交配产卵。一般潮湿低洼的桔园发生较多,壤土和砂壤土有利于幼虫存活,3-4月的雨天有利于成虫,幼虫脱蕾期间的雨天有利于幼虫掩埋。在柑橘花期,该虫在阴雨天气发生严重。雨后成虫的出现最为丰富。

(4)综合防治

1)农业控制。控制芽蛆的关键是在成虫产卵前将其消灭。冬季深耕或春季浅耕树冠周围的土壤,都有一定的效果。花期发现灯笼状异常花苞,立即人工摘除受伤花苞(图4),并在园外掩埋或焚烧。

图4人工去除伤芽

2)地面喷药。成虫出土前,即柑橘出芽初期,花芽由绿变白前,地面施药杀灭成虫非常有效,可使用4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质量分数,后者同),或20%甲氰菊酯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敌百虫晶800倍液、4.5%氯氰菊酯。幼虫也可能在药物落入土壤之前在地面喷洒药物而中毒。

3)树冠喷雾。在大部分花蕾变白时,树冠可在产卵前喷洒75%毒死蜱可湿性粉剂5000倍、90%敌百虫可溶性粉1000倍、80%敌敌畏乳油600-800倍、2.5%溴氰菊酯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24%氟嘧磺隆悬浮剂10000倍。选择无风,尤其是雨后晴天的傍晚或早晨,对树冠进行喷雾。喷洒时,树冠的顶部、底部、内侧和外侧应每隔5~7天均匀喷洒一次,共喷洒2~3次。重点是花芽和叶背、地面、树冠同时喷药,效果更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