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而活(为谁而活,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人活着是为了谁?
显然,这位朋友是在一次个人情感纠葛中提出这个问题的,这也是他问“谁”活着的原因。因为在思考这个没有外因的哲学问题时,我们通常会提出:“人为什么活着”,他把对象指定为“谁”,说明他处于情感矛盾中。毕竟,人是情感混乱的主体。
可能是爱人和家庭的冲突,是爱情、亲情和友情的纠结,是责任和义务,禁锢了一个人对自由的追求。
这样想的话,这个问题的格局会小一些。
说白了,无非是把爱情、亲情、友情放在利益的天平上。你只需要为重要的人而活。人不可能什么都想要,也不可能什么都完美。当他们一方面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必须让自己的情绪受损。孰轻孰重的判断标准在于提问题的人的脑子里,也可能他已经做出了判断,这里提问题无非是找找同一观点的最大最支持。
在这里我得不到答案。
因为人为了谁而活,是一个相对的、相互选择性的命题。如果夫妻彼此深爱对方,你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生命,但你活着不就是为了爱别人吗?如果夫妻感情不怎么好,甚至隐隐有绿,那为他(她)而活岂不是一个压倒性的250?如果父亲爱儿子,母亲也爱他,那么为家人而活难道不是对的吗?父母是本分,孩子是责任,两端都没有理由轻易放手。为了家人和孩子活着有什么不好?
但如果理清这些感情纠葛的逻辑关系,你会发现,人其实是为自己而活的。
爱是被爱,是爱父母,是负责任,是爱孩子,这可能有些不一样,但是你在抚养他的过程中也享受到了他带给你的快乐——不管是哪个人,都是围绕着你自己,而这些关系的中心就是你自己。
不要不好意思承认人的一生都是为自己而活。
即使是炸碉堡的董存瑞,为大家而活,也只是他心中的理想。他为了理想而活着,为了理想而牺牲自己——英雄和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付出的代价。普通人很难为生活买单。虽然他说的很漂亮“我愿意为你而死”,但他真正做到的有几个?如果能做到,我们可以称之为英雄。
那么,为自己而活是自私的吗?
当然不是。那些身先士卒,视死如归,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的英雄,都是无私的人。但这不是这个问题的内容。这是一个关于理想和人生态度的问题。你的理想是无私的,你为自己的理想行动,当然是无私的,你的理想只是个人享受。就算你为了一己私欲而冒生命危险,我们也只能说你是一个贪得无厌,拼命要钱的人。
所以,讨论为谁而活是没有意义的。
人是为自己而活的。但我们每个人可能无私,也可能自私,这是不一样的。
活着的基本意义是什么?
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就是每个人都是为自己而活。那么活着的意义就是前面提到的大家的理想,或者说“人生目标”。
活着的意义就是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努力接近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但一定要走在路上。
对于个人目标的追求,换一种说法,就是对人生的价值确认。
价值确认有两种。一种是自我价值确认,即你认为自己有价值,有活下去的理由。或者说,这是一种心理优势,其实是“唯我论”的委婉说法。看到那些励志歌曲“我真的很擅长,我真的真的很好”的自我催眠,以及各种营销活动引导销售人员自我膨胀,增加信心,这些都属于自我价值确认的范畴。有心理强大的人,也有心理干预的人,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但在日常生活中,类似于“最美的文章写得好,最好的文章也写得好”,这种自我调节,用自己的长处去安慰和攻击别人的短处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价值的确认。
与之相反的生活态度是自卑,这当然是不好的,消极的。但是过度的自尊也是令人厌恶的。为什么?因为这样会干扰价值认同的第二点——他人的价值认同。
这另一层意思就是对别人的价值。我活着可以帮助别人,别人某种程度上也离不开我。包括夫妻的相互需要,亲情的不可或缺,都是值得我们一家人活下去的。
你有没有有时候觉得自己的生死无所谓,但是一定要为了家人活着?
这是价值认同的两个方面,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相互制衡。因为人是个体,是群居动物,需要独立,需要更多的认同。
自信,自我确认,谦虚有礼,得到别人的肯定。古语有云,“圣贤自有仁义之道,不卑不亢,焉能如此!”
确立和追求我们的人生价值是活着的基本意义。
发现生活的真正目的。
人活着,不能只确认自己的价值观。人长大到一定年纪,基本上对自己和社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如果他们不继续思考,就可以在这种自以为是、彻底的情况下,按部就班地走完一生。
这是一种快乐安于现状的心态,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现实的,但我们心里都清楚,人不仅仅是要活着,还需要一种比生存这个初级层次更高的追求,这是人类存在的更高境界——也是人类存在的真正意义。
那么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很多人答不上来。我可能回答不出来,因为人一旦解决了生存问题,就会跟着每个人的思维不同,精神上的发散,人生目标也就不再局限于吃喝玩乐,好好喝酒。
我更高的人生目标可能和你一样,但更有可能是不同的。
因为涉及到认识论,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知识和学习。因此,人生高阶价值的确认与后天学习、圈子、思维方式密切相关。
有的朋友想当小说家,有的朋友想当旅行家,有的朋友想当书法家,有的朋友想当国画大师,我想让诗词知识下沉普及。你看,和而不同是高于生存的人生目标,但又完全不同。
有目标的人有动力前进,但比稀里糊涂、按部就班、不声不响的人更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追求目标的不可能性和过程中的艰辛,但追求的过程中也有快乐,来自于一点一滴地向目标靠近——那是谁说的“痛并快乐着”。
而且,这不一定是我们真正的人生目标。但至少有一个目标。
上下都不晚。
因为人对自身价值的确认是理想化的、客观的,这就会导致我们对人生目标的确定出现偏差。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这个人生目标根本不是我自己的菜。我们做什么呢前期错款怎么处理?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些话矛盾吗?很明显,它已经30岁了。为什么是40岁,为什么是50岁?这就是孔子的人生目标和自知之明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原因。
30岁左右,确立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果到了40岁,发现一切都不对。终于,我不再疑惑了。结果我研究,追求了十年。50岁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是什么。这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纠错,确立正确的、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生不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孔子周游列国,选择教书。今天,他仍然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我们中有多少人一生都在散步,最终发现了生命的真正意义?
老赖颠覆自己一生的行动,发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来得及吗?
不,还不晚,这才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活着的真正意义——听完布道,晚上死去就够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