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春联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化(总把新桃换旧符)

以旧符代新桃(中国历史长河中春联的发展变化)

俗话说“大年三十贴春联。”家家户户都贴上鲜红的春联,不仅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也描绘了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祝愿。正如于亚飞的诗《迎新年》所云:“家家贴春联,喜气洋洋;辞旧迎新,时轮总向前。”春联,一种古老的民俗,经历了几千年的沧桑。

春联的源头——符涛

“除了鞭炮声,春风温暖了屠苏。每天,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以新桃换旧桃。”王安石《元日》诗中提到的“符涛”就是春联的源头。《燕京年谱》说:“春联,即符涛也。”

古人认为红木有辟邪的作用。《庄子》说:“屋中放一枝桃枝,连之下也。男孩不怕,鬼怕。”早在周朝,人们就在大门两侧悬挂长方形的红木板,以辟邪。根据后汉的礼记,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南梁人宗彝所著《荆楚时代年谱》云:“桃为五行之精,抑煞之可厌,亦可制百鬼。”他还说:“在鸡舍上贴一幅画,在上面挂一根芦苇绳,在旁边插一个桃符,所有的鬼都会怕它。”

后来,人们把申屠和雷宇二世的雕像画出来,或者在符涛上写上二神的名字,挂在大门的两侧,这就是传说中的守门员。《山海经》说,在海上,有一座山叫都朔。山上有一棵参天桃树,树冠蜿蜒三千里。桃树东北,有鬼门关,千鬼进出。门旁有两个神人,一个叫申屠,一个叫雷宇,他们专门监视恶灵。一旦被发现,就用芦苇编的绳子捆起来,扔到山里喂老虎。后来,当黄帝给上帝做礼物时,他在门口立了一个大桃子人,上面画着申屠、雷宇和老虎,以驱除邪灵。二神的形象最早见于元代的《三教源流》一书。这本书的正面和背面都刻了字。画面中,二神端坐在桃树下的岩石上,袒露着胸膛和肚皮,一张野兽般的脸,留着小胡子,头上长着犄角,手中拿着一把桃木宝剑,一副狰狞的样子。而作为守门人的二神则是另一种形象:身着彩甲的申屠和雷宇,威风凛凛,有着神武的身姿,手持金色城垛,各自站在左右门扇上。南朝《荆楚年谱》说:“年关,贴在门四周的二神画像,左为申屠,右为雷宇,俗称门神。”

唐朝以后,人们把的恋人秦和尉迟恭当作守门人。据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的帝王生涯中杀了无数的人。他登基后,晚上经常做噩梦。“卧房门外有砖瓦,鬼叫,夜里没空管六宫三宫。”唐太宗很害怕,就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大臣们。秦自告奋勇地说:“我杀了一辈子人,积尸如蚁。你怕孩子什么?”我愿意带着尊重和道德去服务。“经唐太宗批准,这两个人每天晚上都带着甲胄在宫门两边把守,所以安静无声。但时间长了,唐太宗心疼二姜没日没夜的辛苦,就让宫里的画师画了一个统一的二姜像,怒目而视,手持鞭子和锤子,挂在宫门两侧,一切邪恶的东西都消失了。此后,贵族院书上的“秦军”、“胡帅”(尉迟恭是胡汉民,又名“胡敬德”)等字样一直贴在门上,以为自己是守门人。时间长了,就传到民间,人们认为二姜会镇邪驱鬼,就把二姜的画像做成门神。画像中,二将军身姿矫健,面容凝重,头戴帅盔,身披铠甲,腰挂箭壶,手握骑枪,极为勇猛。《西游记》第十回“二将宫门镇鬼,唐太宗再版”中有描述:“(二将)头戴金盔,金光闪闪,身披铠甲龙麟。护心镜护祥云,狮紧抱,绣新彩霞。这丹凤眼怕星星,那环眼映着电月光飘。他是一个英雄,一个老朝臣,但他被称为几千年的禁卫军和看门人。"

早期春联的记录

第一次为符涛写对联是在五代。五代以后,蜀国每次过年,每个宫门都赠送一对,一般都是刻着“元、恒、理、真”四个字。蜀的继承者孟昶,好学有文,喜欢经学。后蜀有个学士叫辛,曾任司门主、翰林学士、建州刺史。1964年春节,孟昶让新在上题写春联,孟昶没看中,就写了“元旦在,节日在长春”,算是中国第一副春联。

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记载的世界上最早的春联是:“三阳始传,四令始开。”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中记载了这副春联。这封遗书记录了12副写于1997年和立春的春联。对联居第一位,对联为唐代刘所作,成书于开元十一年(723),比孟昶题联早了240多年。

在南京,有一个“中国对联第一人”的故事。刘孝卓(481-539年),彭城(今徐州)人,本名冉,小字,七岁识字,人称“彭城才子”。其叔中书的侍郎王戎非常赏识他,曾说:“天下若无文章,我去阿市。”梁武帝非常看重刘晓卓的才能,把他招到建康(南靖)为官,任水利大臣。有一次,他在一次宴会上为皇帝服务,写了七首诗,得到了的赏识,被提升为丞。而刘晓卓却是骄横跋扈,每当有不合自己心意的人或事,就极力挖掘诋毁。他后来被弹劾并被免职。一年后的春节,为了不被他人打扰,刘晓卓写了一副“关门庆挂,高卧谢公卿”的对联,以示不满。这件事发生在公元525年,比孟尝君符涛题字协会早了430多年。

到了宋代,写符涛的连词开始流行。陆游《姬友元日》诗云:“符涛何用笔写,椒酒花浇。”王买《除夕夜》诗曰:“帝不知工草赋,邻或钱写桃符。”有些人还在市场上摆摊卖桃符。宋《十二月东京梦中国》载:“大年初一,各市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财门呆驴之帖,折回鹿马,腾云驾雾。”

朱元璋推动了春联的流行

在明朝,春联是写在红纸上的。潘宗鼎《金陵年谱》记载:“大年初一,千家万户更易有春联,春联用朱砂标注,最好的一张叫万年红。不言而喻。”

之所以写在红纸上,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代表喜庆温暖、吉祥平安。发起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陈《缙云楼杂记》说:“春联自、帝都金陵、除夕文告起就有了,官人、秀才之家的门上,必加春联一副。”朱元璋虽然学历不高,但是非常热爱传统文化。他不仅下令家家户户贴春联,还上街观看,享受娱乐。他看到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红色的春联,大街小巷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当他看到大多数人都称赞皇帝的智慧并期待好天气时,他非常满意。然而,当他走到巷子深处的一户人家时,门上没有贴春联,心里顿时烦躁起来。侍从上前询问原因,才知道这户人家本来就是阉猪,大老粗,自己不会写字,邻居也嫌倒霉,不给他们做。朱元璋知道后,化怒为喜,命人取笔、墨、纸、砚。稍加思索,他立即写了一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斩断是非之根。”这幅对联写得很工整,内容也很符合大师的职业。虽然说的是阉猪,但都很优雅。第二天,朱元璋又到街上逛了一圈,到这家去查看,才发现春联还是没贴。他不禁勃然大怒,推门大声问道。这家的主人又惊又怕,小心翼翼地说,你走后,有人告诉我这是皇上写的御书,我不敢轻易贴在大门上。一是怕风吹雨打,二是怕暴露。但是皇帝给了我家一个祝福!我把它挂在正房中央,每天烧香,希望皇帝保佑我们家好运。朱元璋听了主人的陈述,喜出望外,当场给了这家人50两银子。

朱元璋经常给大臣们写春联。《金陵琐事》记载他为主人公徐达写了两副对联。其中一条是:“始后起兵于濠上,先慕孙之心;我立志在江南,成为顶天之柱。”另一条是:“破桎梏而公道,古今第一人;待你出门,文武双全,无与伦比。”这两副对联高度概括了徐达的一生。徐达,濠州人,跟随朱元璋起义,南征北战,屡建功勋。为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官至鲁将军、中书右丞相等。曾在山东学政的梅茵,天性恭敬,文武双全,深得朱元璋赏识,于是招安许,将二女儿宁国公主许配给他。朱元璋送给他的御书春联:“天下无处不在,阙下无容恩第一。”谋士陶安精通经学和历史,尤其擅长《易经》。他为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明初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朱元璋还送给他一副春联:“国朝之策,无与伦比,汉源第一条。”

春联成为“文化产业”

由于明太祖的大力倡导,春节期间在南京张贴春联已经成为一种惯例,一种新的“文化产业”——写春联和卖春联正在南京蓬勃发展。在春节之际,一些学者已经走上街头市场,摆起了摊位,现在他们正在写作和出售。

《金陵纪年》记载:“明代市场必有走廊,以避御驾。商人们聚集在走廊里,如黑走廊、书店画廊、明瓦画廊和珠宝画廊,它们仍然沿用这个名称。”“画廊”成了一个热闹的商业场所。明初,南京水西门街有一个写春联的专业户──孟家寿亭。每当春节来临,要求写春联的人络绎不绝。孟佳的书法风格独特自成体系,俗称“画廊字体”。在期末考试的那一年,孟家也被邀请去写乡的名单。当时孟家在最时髦的春节写下“鸿禧”二字,贴在照壁上,而“国恩家庆,生日快乐”则贴在门户上。江阴诗人金无祥曾写过一首关于春联的诗,说“人一出生就充满了幸福,国家一家都在欢庆和庆祝,和平崛起时人民都是幸福的。”

到了清代,贴春联已成为人们辞旧迎新的一种著名民俗,春联的形式、种类和文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门心、横批、框对、斗重、春联等。《燕京年谱》记载:“自入洛以来,有文人墨客,为擦亮笔锋,在城店屋檐下写春联。灶台祭祀后,渐渐有了粘性,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或用朱剑或红纸,但朝廷和宗室王公等案件用红边蓝边白纸。非宗室者,不得私自使用。”清宫的春联是用墨水笔写在白纸或白丝绸上,然后做边饰。这是因为满族人是游牧民族。冬天在山里打猎,红色是生肉的颜色,容易被野兽袭击。他们认为这是不吉利的颜色。为了伪装自己,猎人穿白色衣服,不容易被野生动物发现。满族平民的春联逐渐变红,直到满清入关后的乾隆时期,但以旗的彩色为界,而皇宫和皇室的春联一直是白色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春联这一古老的民间形式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在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散发出新的芬芳。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富有时代精神的多彩春联,更是异彩纷呈。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