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地震(李四光四大地震之一)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麦坡遗址(图片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山东省地震局提供)
1668年郯城8.1/2级地震麦坡遗址(图片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山东省地震局提供)
中新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孙子发)2020年7月25日是山东郯城建市352周年。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近日协调山东省地震局对此次地震进行科普解读,称上世纪80年代,通过重新评估鲁南地震区划,消除了临沂地区大地震架空“原地复发”理论的“乌云”,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临沭县甘沟源村郯城地震形成了喷砂裂缝遗迹。(图片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山东省地震局提供)
32年前,郯城地震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据山东省地震局消息,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山东郯城发生8级1/2级地震,是我国东部历史资料记载的最大地震。
郯城-庐江断裂带卫星照片(局部)。(图片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山东省地震局提供)
地震波及江苏、安徽、河南、河北、湖北、江西、浙江、福建、山西、陕西等省,以及东海地区和朝鲜半岛。地震影响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有震害记录的面积超过19万平方公里,震中烈度高达12度,登记死亡人数超过5万人。此外,地震后,洪水严重,天气炎热,地震后瘟疫流行。很难统计死于夏季高温、流行病和饥饿的人数,这些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中外地震学家在郯城地震发掘地沟现场。(图片由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部/山东省地震局提供)
“幕后”是郯庐断裂带。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历史组收集整理了山东郯城8.1/2级地震的大量史料。1960年,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将这次地震命名为郯城—莒县地震,其“幕后主谋”是一条贯穿中国大陆—郯庐断裂带东段的巨型断裂带。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断裂带,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命名。从目前的研究和认识来看,这条断裂带的长度和延伸范围远远大于命名的两个地方。它贯穿山东中部,向北穿越渤海湾进入辽宁,再经过吉林、黑龙江后进入俄罗斯。断裂带总体呈北北东走向,中国境内长度超过2400公里。由于山东和苏北地区的断裂带主要沿沂沭河谷延伸,该断裂带的鲁北段又称为沂沭断裂带。
大震云笼罩鲁南地区,制约了鲁南地区的发展。
巨大的郯庐断裂带上新构造活动强烈。自古以来,无论大小断裂带及其两侧的地震活动从未停止过。特别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华北地区先后发生了1969年渤海中部7.4级地震和1975年辽宁海城7.3级地震,震中均位于郯庐断裂带上。
当时,基于地震的“原地复发论”,认为沂沭断裂带8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00年。这也使得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山东南部一直笼罩着大地震的乌云。此外,该时期华北地区发生了一系列大地震,使鲁南地区更加受到关注。
山东省地震局指出,鲁南主要是指临沂(今临沂市)所辖区域,老震区带来的高地震烈度直接影响了这一区域的建设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山东省南部被划为高烈度区,最高烈度在10度以上。很多对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的重点工程,因为无法突破抗震设防的屏障而无法上马,严重制约了鲁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地震区划的再评价及发震断层和震中的确定
20世纪80年代初,重新研究鲁南地震区划的呼声越来越高。经专家反复论证,1985年4月,山东省政府与中国地震局前身国家地震局决定共同投资开展“鲁南地震区划重新评估”工作。科研人员将地震学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应用到项目实施中,用更科学的方法对鲁南地震区划进行评价,从地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地测量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1985年8月至1988年3月,山东省地震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十几个单位的5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鲁南地震区划再评价”工作。三年完成三级项目26项,提交研究报告49份,提交二级研究报告5份。
通过大量艰苦的野外工作,在地震地质学、地质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古地震学学、年代学、历史地震学等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鲁南地震区划再评价”工作发现,1668年郯城地震的地震断层是安丘—莒县断裂带的南部,震中位于山东临沂郯城。这为鲁南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提供了新的数据和重要依据,成为鲁南地震区划的重要依据之一。
消除地震“乌云”助力地方发展
据山东省地震局介绍,更重要的是,“鲁南地震区划再评价”最终通过对大量古地震剖面的发掘和地质年代学的研究,确定了沂沭断裂带8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约为3500年,最终占据临沂地区头部的大地震“乌云”最终消散,也解决了鲁南地震区划的关键问题。
最终,鲁南地震区划项目复评圆满完成,并于199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新鲁南的地震区划使鲁南地区工程建设和城市建设的抗震设计更加合理,对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山东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这一重大地震科技成果的应用,使鲁南丰富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为鲁南经济腾飞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同时也缓解了该地区群众的恐震心理,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结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