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中国(戈壁行走)原庄2020-01-06 18:13:10
2015年春天,一封关于一位中学女教师的辞职信登上了热搜,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她的辞职信没有充满愤怒的抱怨,也没有长篇大论。除了必要的格式和标点符号,全文只有12个字。稿纸上写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这封辞职信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在如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每个人都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诗和距离,而这位女老师的行为,做了很多当代年轻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
巧合的是,早在十几年前,就有一个人选择了追求远方。他在中国17个省的386个城市旅行了三年半,徒步旅行的目的更令人钦佩。他被称为李长波,中国第一个徒步旅行的人。
1957年,李长波出生在吉林省江源县的一个小山村。他原本是江源县原卫生局的干部,是名副其实的公务员。现在,这个职业也是一个非常稳定和受欢迎的工作。人和动物的区别之一就是人类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李长波一直有徒步游览祖国山河的愿望。
他想徒步去中国的每个城市和每个城镇,感受不同的风土人情,看看中国的大好河山。当他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了解到他的想法时,几乎没有人能理解他。每个人都认为他可以在公共假日出去旅行。走路有点夸张,更多的人认为路途漫长艰辛,他根本坚持不了。
然而,李长波并没有受到外界不良声音的干扰。自2000年以来,他为随后的徒步旅行做了所有必要的准备。
首先,他需要凑够生活费。虽然一路上不需要车费,但吃饭等还是要花钱的。于是他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积攒了一笔钱。为了走路顺畅,他还加强了体育锻炼,提前提高了身体素质。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单位辞职了。
2003年7月,此时他的妻子已经不在身边,唯一的孩子已经结婚成家。就这样,无牵无挂的李长波开始了他期待已久的徒步旅行。他从家乡吉林省江源县出发,一路南下。
每个去过国外旅行的人都知道,虽然旅行会带来不同的美景和视觉享受,但长途旅行也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李长波也选择步行,这就更难了,人们基本上不认为他能坚持下来。
没想到,到了2007年,他已经走到了海南三亚。2003年7月至2007年,在近三年半的时间里,他走过了17个省、386个城市、近4000个乡镇,累计徒步行程超过2.2万公里,几乎远达两次2.5万英里的长征。
他从一开始意气风发的中年人,变成了骨瘦如柴、皮肤黝黑的“老人”,但不变的是他眼中坚毅的光芒,真的是不可思议。在这次长达33个月的徒步探险中,李长波一路上也受到了大大小小媒体的关注,沿途收到了近200家电台、杂志、报纸和电视台的采访和报道。
他把自己选择徒步旅行的初心和这33个月的内心感受告诉了大家。他并不觉得徒步旅行很辛苦,旅程也很长。相反,他感到满足和幸福,因为他的愿望实现了。他还说,他在走路时遇到抢劫、弹药耗尽等坏事,但还是收获了不少好东西。
突然,李长波的故事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们知道了李长波。大家都被他的毅力和毅力所感动,称赞他是“中国第一个走路的人”。大家一定很好奇是什么支持了李长波的行为。他在接受相关媒体采访时表达了自己徒步的目的。
他说他这样做有四个原因:第一,作为一个中国人,他想在有生之年游览祖国的南北山川;二是想了解中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感受各地的变化发展。我想看看是否如书中所说。毕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第三,想和世界上有识之士交朋友,取长补短,和别人交朋友。第四,我想成为第一个用脚丈量中国,创造中国奇迹的人。如果李长波能坚持徒步这么长时间,那是非常感人的,那么他徒步的目的就更令人钦佩了。有句古诗说:“老马高骑,志在千里”。在李长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真诚奉献。
完成这一阶段的徒步旅行后,李长波有了新的计划。他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访问中国34个省市的各级政府。他还希望成立徒步中国协会,从而推动或超越我国徒步的国际水平。此外,他还想在徒步旅行后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
他想记录下一路上所见所闻所想所想。他有望写一系列《行走在中国的笔记》。他还计划拍摄关于在中国行走的照片,举办一个特别的个人摄影展等等。游览三亚几年后,李长波在网上透露将于2011年从三亚返回吉林,这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在55岁以上的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充满希望和无限可能。
我们被李长波的举动所感动,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网上呆了这么长时间,在中国17个省386个城市呆了三年半,更是因为他在这样的年纪选择了顺从自己的内心,完成自己的梦想。可以说,面对现实和理想,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的理想。
还有,因为他心中的别致和热爱,他的徒步目的令人钦佩。他的旅行不仅升华了自己,也激励了我们。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抓住一切机会创造财富。为了生活,我们被局限在各种工作中,被无穷无尽的琐事所包围。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过去旅行的时光。
我记得看过一个新闻故事,讲的是一对老夫妇退休后环游世界。说真的,没人会不羡慕他们。当然,我们不会鼓励人们放弃工作去追求诗和远方,而是希望当代人能够学会改变生活的节奏,放慢脚步。毕竟,即使我们不能走得很远,我们也可以欣赏附近的美丽风景。
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