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风变科技刘克亮:自动化技术和教学融合一定会变成主流

  教育行业里面有非常多的问题,比如今年有了人数最多的毕业生,超过了1000多万。我看官方在微博上的新闻原话是说我们今天就业难和招工难两种现象同时存在。坦白来说这个画面非常的疯狂,非常的魔幻,可能是我们听多了有点麻木了,这句话的表面是说不就是找不到工作嘛,这句话的深刻意思是打教育行业每个人的脸。

  我们这些从业者做的这些事可能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教育不就是把社会上每个人送到产业分工里,让他能为社会创造价值,不然教育做什么。我们讲再多高大上的事,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进入产业分工,那我们在做什么?所以我们想要我们的人进入产业分工,那为什么我们今天教育行业的宏观供给结果没有让这些事发生,产生了这么大缺口呢?

  刘克亮第二个话题是说显然我们需要努力,我们要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要定义什么样才是优质教育资源,要去定义我们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以及内容最后综合转变成什么。我们思考的角度是,我们觉得其实教育行业很复杂,但有些问题是很确定的,比如今天在复杂信息传递问题上没有找到一个特别好的技术方案。

  我是2013年上的大学,2015年辍学创立了这家公司,2013-2015年里,就是这个行业发展最蓬勃的时候,慕课元年、在线教育的元年,大家对视频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里,接下来会对教育行业产生翻天覆地变化这件事深信不疑,有非常多的大佬、资本参与进来。等我从学校辍学时,这些声音都消失了,大家有点回避讨论这个问题了。

  我们看到这个问题,只知道好像用了视频技术之后,并没有让教育资源极大规模供给。我问了很多人,为什么看视频不能替代直接的授课?很多人给我的回答是“互动”。因为我们看视频,看着看着就困了,在线下上课环境里,如果老师在我面前,感觉老师会有些互动,这些互动好像能解决一些问题,我们花了很多年的时间,在思考为什么互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到今天为止,得出的结论是,人脑在接受信息时,比如刷抖音或看电影,用视频流的方式采集这些信息,在个体之间的差异不大,因为大脑是执行这一个工作,就是“编译这段信息”,就是听懂你在说什么就可以了。

  但在教学时,同样是一个信息源向信息接收者传递信息,但接收者的大脑同时在执行两个任务:听懂他到底在说啥,理解他到底在说啥。

  前面这个任务有点像翻译的任务,后面这个任务是思考。就是因为一旦思考的环节加上,就导致习以为常地认为用视频替代娱乐一定可以,但用视频替代教学,可能要想一下,原因在于视频其实不太适合承载思考,每个个体对它理解的时长差异不大,但对思考的时长差异有可能或快或慢。

  如果老师在一个学生还没有对这个问题思考结束之前,就表达了新的信息,可能会带来一些非常麻烦的问题。学生会无聊、会走神,这种走神是大脑识别到了,发现我原来没有办法编译这个难度,我这个脑袋瓜不配听你讲这个知识,所以我就不听了,就发发呆,刷刷手机就完事了。

  另一种情况是,老师讲的内容比学生反应更慢一些,学生已经听懂讲什么了,但老师等了很久,你还没有给他反馈,这时候学生也会降低大脑的功耗,说这个人讲的内容很简单,不需要耗费这么多的认知资源。

  无论老师讲的过难、过快,还是过简单、过慢,都会导致大脑进入低功耗,这就是视频流这种固定信息的形式不适合做复杂信息传递的原因。但如果有互动,在线下的环节是老师会结合学生的反应,比如那个同学给我眨了眨眼,我继续往后讲,会根据学生的状态实时调整我的内容,有互动,共同生成内容,会让学习效果显著提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