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春夏秋冬(春夏秋冬的时间划分)
二十四节气
公基小考点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1.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中国古代把太阳一年的运动轨迹分成24等份,每个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和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渊源
商代出现了至日、短至等概念,确定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
周朝发展为八个节气。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一书中。
汉武帝写的《太初历》,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在历法中,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地位。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震春明谷天,盛夏满,暑热相连。
秋露霜降秋,冬雪雪小冬寒。
上半年每周六21日,下半年8月23日。
两会每月不换,最多差一两天。
春天
立春
2月3日至5日
雨水
2月18日至20日
惊蛰
3月5日至7日
春分
3月20日至22日
纯亮度
四月四日至六日
谷雨
4月19日至21日
夏天
夏初
5月5日至7日
小满
5月20日至22日
芒种
6月5日至7日
夏至
6月21日至22日
小暑
7月6日至8日
大暑
7月22日至24日
秋天
立秋
8月7日至9日
热度结束
8月22日至24日
白露
9月7日至9日
秋分
9月22日至24日
寒露
10月8日至9日
霜降
10月23日-24日
冬天的
立冬
11月7日至8日
小雪
11月22日-23日
大雪
12月6日至8日
冬至
12月21日至23日
小寒
1月5日至7日
大寒
1月20日至21日
第三,节气和历法
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气(中气)。每个月有一节一气,每个月分两节。一月的第一天被称为节日,一月的中间被称为齐。
闰月:中国农历把只有节日,没有气息的月份定为上个月的闰月。没有灵,就是农历闰月。
月地支:气的前一部分以闰月最后一个月的地支为准,后一部分以闰月下一个月的地支为准。
四、二十四节气解读
季节的划分
站:“站”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长夏、立秋、立冬分别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春回大地,是时间序列的开始。在古代,人们需要举行盛大的仪式来迎接春节,带回春天和司农之神句芒。立春三次:“第一次东风解冻,第二次蛰虫开始颤动,第三次鱼冻僵”。
长夏: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仲夏季节的正式开始。长夏有三次:一是嗡嗡声;第二,等待蚯蚓的出现;等待三王瓜诞生。
立秋:秋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秋梦季节的正式开始。立秋分为三个时期:“凉风习习;侯白露出生;等三寒。”
立冬:意思是冬天开始的时候,一切都要收好,避免感冒。立冬设定三次:“第一次水开始结冰;第二处开始结冰;等野鸡入大水,是蟑螂。”
(2)太阳的高度
1.二分:“分”、“半”也。一般理解为昼夜平分,昼夜长短相等。春分和秋分被分成相等长度的白天和夜晚。
2.二至:“至”是终极意义。夏至期间,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冬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夏至:是太阳的转折点。过了这一天,它就会回去。夏至之后,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开始逐渐变短。夏季是阳最繁盛的季节,但也会在高峰期衰落。殷琦也从这一天开始成长,出现了一些喜阴的生物,而喜阳的逐渐衰落。夏至分为三期:“一期鹿角;等待蝉开始歌唱;三个半夏诞生了。
冬至:是中国农历的重要节气[1],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冬至俗称“数九、冬节”、“分年”等。曾有“冬至大如一年”之说,朝廷和百姓历来重视。
(3)温度变化
(1)暑:“暑”即热,“小暑”是热的开始。“大热”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出暑”是秋天的节气,“出暑”是终止的意思,出暑是炎热夏日的终止。
(2)露水:“白露”秋季转冷,早晚温差大,地面水汽凝结。《寒露》露水已经凉了,天气由凉转冷。
(3)霜降:“初霜”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越来越冷,下霜了。
(4)寒冷:“小寒”开始进入寒冷季节,“大寒”是指极寒天气,往往在3949时左右。
(4)降水量的变化
(1)雨:“雨”融化冰雪,空空气潮湿,雨水增多;“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思是雨水滋润大地,谷物可以生长。
(2)雪:“小雪”气温零下时,开始下雪;“大雪”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更大。
(5)物候变化
1.自然物候:“惊呆了”春雷开始嘎嘎响,蹲伏在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都会醒来,开始活动;“清明”的意思是“天高云淡,地清”。草长莺飞,暗花明。
2.农作物:“小满”是指夏作物饱满但未成熟;“芒种”表示芒作物已经成熟并种植。
小册一清
1.下列四个节气的含义错误的是()
A.夏天:炎热的夏天来了。
B.惊艳:天气转暖,春雷开始响起。
C.冬至:冬天最冷的一天开始。
D.小满:夏粮籽粒开始灌浆但未成熟。
2.下列说法中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A.酷暑时节,北方医院中暑病人相对减少。
B.小满期,华东地区低温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明显增多。
C.在遮阳篷季节,中国南方的居民发现春困的感觉加剧了。
D.雨后,中国西部由蚊蝇传播的疾病开始明显增多。
3.下列民间谚语与所述节气的对应关系中,错误的是()
A.储水就像储存谷物,而水对于谷物来说是足够的满仓——雨水。
B.春雷一响,万物皆惊——蛰。
C.晚稻怕早霜——立秋
D.春节前后农活少,别忘了鱼塘经常巡逻——大寒
4.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雨和谷雨反映了降水现象。
立春和春分反映了季节的变化。
C.蛰伏和清明反映自然物候。
d、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与小人和芒果种子有关。
5.下列节气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立春,蛰,雨,春分
B.酷暑,酷暑,酷暑,立秋
C.白露,秋分,寒露,初霜
D.立冬、小雪、小寒、冬至
6.下列节气中,()最接近“知远道来的兄弟爬山,一直插山茱萸就少一人”所描述的时间
A.谷雨
B.冬至
C.清明
D.初霜
【答案】1。A 2。A 3。C 4炸药。B 5。C 6。D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