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练的人(老练的人的表情)
鲁迅曾在《动员南腔北调》中写道:
“这真是世界上一个艰难的地方。说一个人‘世故’不好,说他‘世故’也不好。”
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把握好世故的“尺度”。
不谙世故,就寸步难行;
世故了,就失了心;
可见,要把握住精良的尺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把握世故的尺度,就要了解“世故”的三重境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善良”成长为“洞察世界”,最终,我们才能脱俗,实现人生的真谛。
第一层:治国之道。
《围炉夜话》说:
“志趣高远,李璐不能动;野心,富贵不能淫。”
这句话里有一种孤立无援的傲慢。
这种清高自持的性格令人钦佩,但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复杂的社会,还是要以“实际经验”为准绳。
投身社会,体会人情冷暖,进而摆脱“不谙世事”的愚昧,这才是认识世界的第一层次。
从百草园到三潭印月,鲁迅的童年是无忧无虑的。
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外公卷入考场作弊,父亲又患有慢性病,大量的开销让周家迅速衰败。
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自然要肩负起家庭的重担。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鲁迅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亲戚不管,朋友装聋作哑,连店主都不卑不亢,无动于衷。
此时的鲁迅深受感动,以至于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深深地反映了人心的冷酷。
正如他自己所说:
“莫问最好是直男,跟谁都附和就好,但最好不要开口,更好的是他连对错脸都不露。”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到一个深谙旧社会的世故老人,这样的转变,只有经历过世俗的磨炼,才能发生。
这里面包含的不是成功学里的阿谀奉承,而是“知世”。
读《三国志》时,我们常常惊叹诸葛亮的为人处事的智慧,而他的侄子诸葛恪恰恰缺乏这种对世界的感知。
为了考察诸葛恪的工作能力,孙权特意安排他做粮食调拨的后勤保障。
诸葛恪如果能懂一点人情世故,应该知道一般领导亲自把这种简单的基础工作交给员工,往往是为了考验他,也是为了以后重用这个员工。
而狂妄的诸葛恪却不屑于做这样的工作,结果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这让孙权很失望。
后来诸葛亮写了一封信给诸葛恪赔罪,希望鲁迅能好好照顾这个淳朴圆滑的侄子。
尽管有这种保护,诸葛恪“不老练”的弱点还是很明显的。鲁迅不得不当面警告他:
“我会尊重那些在我之上的人;
我会帮助那些在我下面的人。
但是你不尊重比你高的人,看不起比你低的人。
这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但诸葛恪不同意,始终我行我素,最后在对魏战争中大败。
论谋略,诸葛恪的才华还不错;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却远不如多才多艺的诸葛亮。
“人情世故”是诸葛恪人生悲剧的主要原因。
年轻的时候里里外外,生气,愤怒,傲慢;
“经世”之后,是外圆内方,可以放心,可以专心,可以打坐。
你可以不老练,但要老练。
熟悉人情世故,为人圆滑体贴,这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也是“知世”路上的第一要义。
第二层:顺时
孙子兵法说:
“故兵无恒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而胜者,谓之神。
面对多变的战场,学会适应和调整自己是明智的选择。
孙子兵法也是,社交也是。
在社会上漂泊多年,知道了社会交往的规则,你会发现所谓的“人性”归结起来就是什么样子。
如果你想按照这种“人性”的规则生活,你必须学会处理世俗的世界。
乾隆时期的名臣柳永,为了适应官场规则,保护自己,也由刚正转为世故。
柳永仕途初期,大多是在各地为官。
当时他清正廉洁,敢于坚决整治作弊,能够大刀阔斧地审判贪官污吏。他一下子整顿了官场风气,受到了百姓的称赞。
在调查国泰航空公司的案件后,他被调回北京。
这一刻,柳永开始追求明哲保身的圆滑世故的为官之道。
乾隆皇帝曾问刘墉:
“你觉得那个叫戴世义的官员的才能怎么样?”
柳永听后只是含糊地说了一句“没事。”
但实际上,戴世义的才华并不出众,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这一点连皇帝自己都知道。
但柳永没有说实话,宁愿做一个“老好人”,也不愿说实话得罪同事。
从正直到世故,只因为刘墉看透了官场的规则:
那些知道自己平时浑浑噩噩,不会有大作为的官员,更容易受到皇帝的宠爱,所以选择了循规蹈矩,明哲保身。
经历了世俗的磨炼,你就会明白,如果你不努力去顺应世俗,你就很容易被世俗抛弃,你的烦恼也会相应增加。
与人交往,要想舒服,就要懂人性,不要背道而驰。
个人太小,社会太大,不能“随大流”,也是一种智慧。
第三级:出生
在杜荀鹤的诗《为张留题夏》中,他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闲着没事就和老公一起化身,总会出名的。”
在经历了“入世”和“随大流”的境界后,我们应该抛弃世俗的智慧,从“比世俗更世故”的泥潭中挣脱出来,才能成就更美好的人生。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名利变成世俗世界里的一句悄悄话,但每个人都值得拥有“生而为人”的态度。
有一次,庄子听说他的老朋友惠子当上了魏国的宰相,就去拜访他。
这时有人告诉惠子:
“庄子不是来看你的,他是为了丞相的位置来的。”
惠听后非常紧张,生怕庄子取代了他的宰相之位。于是他派人连夜全城搜索,想抓住庄子。
没想到,庄子找到了自己,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你知道在南方有一种叫大头鸟的鸟吗?这是一只看起来像凤凰的鸟。
飞行途中,没有梧桐树你不会休息,没有竹子和水果你宁愿挨饿,没有绿洲你不会喝水。
在飞翔的路上,大头遇到了一只猫头鹰,嘴里叼着一只死老鼠。猫头鹰看到大头鱼飞过,就赶紧用嘴护住死老鼠,生怕大头鱼抢走它。
事实上,顾根本没心思跟他斗。
庄子出来,问惠子:
“朋友,现在听了这个故事,你还想因为一个相生我的气吗?”
就庄子的个人能力而言,名利唾手可得,但他选择了做一个快乐的“天生”的人。
对他来说,名利只是一只不值得去争取的“死老鼠”。
在庄子心中,名利只是稍纵即逝。
在生活的动荡时期,他的内心总是对生活保持着一种宁静而悠远的兴趣。
能够从社会的混乱中走出来,大概就是因为这样一种“天生”的态度。
当面对世人眼花缭乱的名利诱惑时,能够保持自己的本心和一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出身”。
潮起潮落,月满月短,人聚而异。
我们改变不了自古以来的法律,改变不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改变不了人伦的事实,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不喜欢的东西,不要为自己难过。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
“这个世界是赤裸裸的,但我没有陈。人间的味道有厚有薄,但我没有什么不喜欢的。”
世界忽冷忽热,我们的心不应该为此感到愤怒或高兴;世界的味道不一样,但做事的态度不应该改变。
这是在红尘中打滚的出世法,尝尽人生的一切滋味,却不被物欲和人情所困。
▼
鲁迅先生说过:
“‘世故’深到我都没意识到是‘更世故’,真的是‘更世故’。
这是中国人生活规则的精髓所在。"
一个人活一辈子是最重要的,懂人情世故不世故是最大的清醒。
俗话说得好,经世者智,顺世者胜,出世者高。
不如学会放下,超脱人情世故,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而不是碌碌无为,为世俗事务所累。
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