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历史书(乡村风格、传记风格、编年史风格、通史)
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司马迁,西汉)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古代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元年三千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在《鲁十二公序》中,它始于公元鲁寅年(公元前722年),止于十四年(公元前481年)。
第一部有详细叙述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相传为左丘明所作,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传》,简称《左传》。它是我国古代一部叙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时期散文作品的代表,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本质上是一部独立的史书。它始于公元前722年的庐隐,止于公元前468年的鲁哀公。它以《春秋》为基础,通过对《春秋》具体史实的描述,成为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
司马光
第一部编年史通史——《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旨,写于五代以后的周威烈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周世宗咸德六年(公元959年),涵盖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
第一本国史著作:国语。
记载了周朝皇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诸侯国的历史。从周穆王西征全荣(约947年前)到智伯灭亡(453年前)。书的内容偏向文字。在国家和年龄上也是不平衡的。书中21卷,晋语9卷,楚语2卷,齐语只有1卷。周瑜从穆王开始,还是西周初期。《郑舆》只记载了桓公东移的计划,在春秋以前,或者说春秋时期。《于今》记载了志伯的灭亡,那是在战国初。可见《国语》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春秋时期,而是确实记录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国语》出自《蒙奇》一书,这是一份价值很高的原始材料,司马迁在编纂《史记》时大量使用了这份材料。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班固,东汉)
《汉书》沿袭了《史记》的体例,但有所改变。其改书为志,列传为传,纪为纪,无家。从汉高祖六年到王莽帝皇四年,共记载了100篇,共230年的历史。《汉书》语言庄重工整,常用来安排夫妻。其遣词造句典雅深邃,与《史记》的口语化用词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部经典史书——《通典》
古典体是史书的体裁名称之一。它记录了历代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沿革,习惯上被称为政书。你编《通经》,集百家经史、正史、方志、上古至中唐废经、历代学者论得失为专书,创立了正典体系,与编年体系、传记体系站得住脚。
第一部编年史著作——《通鉴编年史》(元书,南宋)元书对《子同治鉴》研究颇深,因其浩如烟海,很难找出历史的开端。因此,他根据《子同治鉴》旧文,区分了类别,并按类别进行了编纂。把《资同治鉴》中记载的东西,区分开来,分类整理。优先编年史,详细记载每个故事的始末,自己做标题,补上每个故事的年月。从“三族分晋”到“征淮南”,共1362个历史事件,概括为239篇文章,另有66个其他事件,附在每篇文章之后,共有大小305个问题。拿切割来说,相当精确。过去,宋代史书只有编年体和传记体两种形式。编年体以年为单位,传记体以人为单位。袁术以两个外在的身体为基础,创造了过去和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编年史。这种因事制宜、标新立异的体裁,与现代史书的体裁相当接近,是对史学的重要贡献。
本文为中国大百科数据库原创,转载须经授权。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