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凌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酷刑?(凌迟是什么意思)

“年中之年”是什么意思?(年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折磨?)

凌迟是古代死刑的最高形式,其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但是,这样血腥暴力的刑罚,后来被清朝的两位大臣废除了。

这是怎么回事?

1905年,吴、沈家本等人向当时的统治者上书废除酷刑,希望废除凌迟的酷刑。作为修法者,应以仁政为核心,从战略的角度阐述废除刑罚的理由,说明刑罚的根本目的是“推之以仁”。

两位大臣引用以前的理论来论证废除灵芝的必要性。他们的理由是:“当时人们都说凌迟是一种残酷的酷刑,但这种刑罚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与其被外人批评中国的法律不厚道,不如我们自己废除这条法律。”

其实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要求当权者改革的老套路:

首先,改革者要改革的,一定是先烈们一直在努力却始终没有成功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前人的意志,尽力使之实现。

第二,改革者想说别人也是这么做的。

第三,别人已经对我们的落后发表了意见。

也许,这种劝谏套路已经成了一种为官之道,也可能是两位大臣觉得变法之路太难,觉得要把古今能提的都提了,才能说服皇帝。

变法之初,吴出使美国尚未归来,一向行事谨慎的沈家本作为大清法律的修补者,也不敢随意制定新的大清法律。

当时他只是搜集整理了同治年间以来的法规,都是些基础准备。但年关将至,慈禧看到法律改革毫无进展,十分焦虑。沈家本看到这种情况后,就开始了改革。首先,同一个部门的官员开会征求意见。

当时一个叫董康的助手建议:“自宋代以来,刑罚制度越来越重要,到了晚年尤其残酷。如果要画一幅当今国内外的画卷,必须从刑罚制度改革入手。”董康想表达的是:我们必须改革法律,但改革的步伐不能太大。而且在改革的时候,不应该抛弃清朝原有的法律,重新制定,而应该把一些过分残酷的酷刑从法律中删除。

但是,这一切都要先问慈禧太后的意思。接着,吴和沈家本顺着这个思路进行总结。他们联名上书,要求删除《大清法》第334条,即农历年、杀尸、斩首三种酷刑,应予删除,死刑斩首。没想到,这一次,慈禧没有提出任何异议,而是直接下令允许实施。

从此,清朝不仅将农历新年的酷刑从大清律中永远删除,而且将所有死刑改为斩首。变法的顺利解决使清廷惊恐不安,但吴却觉得正常。因为,作为一个海归,他自然对欧美国家的法律非常了解,所以他认为废除酷刑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吴为人倨傲,不懂官场的人情世故,但他的建议还是被慈禧采纳了,令人十分费解。但可以发现,那些华侨大臣们总是比当地的同行们更加直言不讳,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往往会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鲁迅曾批评,“中国人是最能研究人体的民族。”

鲁迅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刑罚说起了。的确,中国古代的刑罚似乎有折磨人体的本意。然而,这种现象并非中国古代独有。像远在千里之外的古希腊,也有像一年的流逝一样的折磨。但他们的惩罚显然更为残酷,不仅要割掉受害者的肉,还要去掉骨头。也许这种残酷的酷刑最早是从雅典传入中国的。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过农历新年的事件发生在唐代,方和戊己所著的《五代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文中提到的“光刀切”是过农历年。在文献中,描述了南北朝时期发生的事情。当时河北有一个政权叫东魏。因为皇帝无能,权力在高成元帅手里。

郜城在时任徐州都督的兰向江苏发兵时,活捉了他。之后,高成强迫这个人做自己的厨子,但他总是打骂他,于是忍无可忍的兰京杀了高成。高澄死后,他的弟弟高杨继承了他的王位。高杨是一个非常努力奋斗的人,但他喜欢在喝醉后在市区裸奔。

后来,他不仅判兰京等梁遗民“光刀斩”,还把他们的头做成酒器。这是中国首次有记录的一岁事件。

但是,后人对此有所怀疑。他们认为农历新年始于北齐国王高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后人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当时,在用光刀惩罚了兰靖等人9个月后,他废了魏帝,建立了北齐王朝。因此,关于灵池的第一次历史记载应该是东魏大臣高杨所作。

灵池在南北朝、隋、唐都有记载。不过,在当时,这种惩罚被称为“砍”或“割”。《史记》中记载了唐代学生凌迟的一个案例。76年,吴三四擅自派周丽珍到海南定安县,企图假传圣旨,处死前景惠王。然而,由于两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周丽珍将他们绑在一棵树下,执行“割肉的惩罚”。

不过唐朝的天气确实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统治者甚至一度想废除死刑,但安史之乱后来改变了一切。当时安禄山劝驻常山的袁等人叛变,但由于他们一直反抗,最后被安禄山处死。

俗话说“乱世用重典”。自安史之乱以来,唐朝历史上记载的农历新年的情况更多了。然而此时的农历年仍然是精英阶层使用的私刑,并没有被纳入国家的正式法律。

尤其是唐帝国灭亡后,中国迎来了五代十国的乱世。这期间可以说是农历年的案件数不胜数。

乱世之际,契丹族在北方建立了辽国,在法律上正式记载了农历新年的年份,并使之成为与绞刑、斩首并列的官方刑罚。在契丹民族的语言中,“割”字与“过年”读音相同。史官在撰写《辽史·刑志》时,首次将前者音译为“凌迟”。

然而,在中文中,灵池也称为“灵池”,“灵池”一词原本是丘的意思,“池”代表动词“慢慢刮”。所以,从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农历年刑罚的残酷。当时在中国南方,小政权更迭频繁,所以大年初一之类的酷刑也很盛行。但是,这种社会背景催化了人们对酷刑的反抗。

1946年,后晋大臣燕都要求废除这种酷刑。后来,当时的君主石重贵不仅同意,还下令全国废除农历新年。也许正是因为石重贵的善良,所以当他被契丹攻击的时候,他是“原”的。结果不仅之前的一切努力付之东流,就连后金建立的法制也被废除了。

后来,五代继续更迭,燕都先后成为后汉和后周的大臣。当赵匡胤建立宋朝时,窦炎炎成为宋朝的教育部副部长。也许是因为窦炎炎的影响,赵匡胤下令对重罪只能执行绞刑和斩首,不能使用农历新年之类的酷刑。

换句话说,在宋真宗统治时期,宦官两次捉贼,法院也发现了一些官员犯罪的案例。虽然,他们都要求处死罪犯的惩罚,但是皇帝拒绝了。

到了1031年,一切都变了。当时湖南、湖北一带流行以杀人祭祀鬼神。宋真宗听后大怒,于是他回到了农历新年。1032年,在淮南地区逮捕了六个小偷,他们都被判了几年徒刑。然而,后来宋真宗觉得这种惩罚太残酷了,所以他匆忙取消了农历新年。

灵芝的适用范围随着朝代的更替而变化。例如,在宋仁宗统治时期,法院只对过度谋杀和军事政变处以凌迟的惩罚。在宋神宗时期,发表危害皇权言论的人主要采用农历新年这一年。在宋哲宗时期,农历新年成为一种惩罚罪犯的方法。

宋皇族南下后,陆游再也忍无可忍。他在《一对表》中说:“四季多,普通法不足,始于法外设定一个新的一年。筋疲力尽,但气息无穷,肝心相连,音象犹存。”这样也可以看出,陆游觉得这样的惩罚对犯罪的人来说太残忍了。

有没有可能因为五代都这么做,南宋也会这么做?

即使陆游一直坚持反对太岁之刑,统治者还是把这一刑罚写进了清远条法。至此,农历年成为公开的刑罚,被统治者沿用至清末。

在《宋史·刑志》中,对凌迟的具体内容有详细的描述:“迟则先断肢,而无所言。”可以看到,行刑时,刽子手会先打断受害者的胳膊和腿,防止他挣扎,然后割断他的喉咙,防止犯人喊叫。而且刽子手切肉的时候,也是有规定的。他们可以选择用8刀、24刀、36刀、72刀、120刀将罪犯砍死。

通常认为刀数少肢解活人,刀数多才是过年的真正惩罚。但到了明朝,农历年关的刑罚已经司空见惯,于是刽子手越来越熟练。据说他们执行的时候和外科医生一样细腻,用的是带钩的刀。

具体使用方法是用钩子钩住罪犯的肉,然后用刀把指甲盖大小的肉块切下来。但有时,这些刽子手也会用渔网扎紧犯人的身体。最后,他们用刀子切掉鼓起的肉包。因此,从客观使用的刀数来看,明朝使用的刀数远高于此前的120刀,是名副其实的“斩件”刑。

比如历史上的崇祯皇帝,被两个大臣惩罚,其中一个是袁崇焕,通敌卖国。他不仅被砍了3543刀,连剩下的肉都被愤怒的青年当街吃掉了。另一个是郑智,喜欢出主意。因殴打、强奸亲属被砍3600刀。但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郑智的残肉居然被用作了炮制中药的原料。

明朝的朱元璋与赵匡胤不同。当时,他亲自撰写了“官方请愿书”,告诉世人轻罪将受到严惩。

因此,在当时,如果人民拒绝纳税,他们也可能被判处一年监禁。直到《大明法》的颁布,才稍微规范了灵池的适用范围。《大明法》中规定,凡破坏祠堂、宫殿、皇陵者,无论是首犯还是从犯,都将处以一年监禁。如果谋杀亲人,涉及三个以上家庭,盗窃他人器官,也要判到农历年。

清朝的年关残酷程度与明朝不相上下,适用范围更广。那时候,即使你没有谋杀你的亲人,打骂你的亲人也会受到岁月的惩罚。此外,在妻子谋杀丈夫、越狱或挖坟墓的案件中,罪犯最终将被判处一年徒刑。因为农历年的出现频率太高,清代一直有反对农历年的声音。

康熙年间,王明德曾说灵池的存在违背了祖先的意志。乾隆年间,钱大昕说“年”字隐晦,只要把刑罚表述清楚,就能震慑犯罪分子。康熙年间,社会比较太平,所以删除酷刑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义和团运动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

咸丰帝曾经直接授权巡抚,说可以直接处决叛军,甚至可以使用凌迟之类的酷刑。当时,石达开兵败被清廷俘虏后,慈禧下令将其就地处决,于是罗选择了农历新年这一年。据说在执行死刑的时候,石达开从来没有做过一个谄媚的手势。由此也可以看出,石达开不是一个怕死的人,而是一个革命英雄。

经过残酷的屠杀,清廷自然平定了南方的叛乱,但这种一刀切的解决方式也留下了很多弊端。因为这种刑罚与现代法理格格不入,清廷的形象一度衰落。于是,清末法学家薛借用陆游、钱大昕等人的言论,呼吁清廷将凌迟从《大清刑法》中删除。

此后也可以发现,圣贤们废除农历年号的呼声从未停止过。

清朝的吴和沈家本不是临时起意的。他们只是适时提出了改革方案,成就了陆游等人的未竟事业。但值得注意的是,慈禧利用农历年平定乱世之乱,也在乱世废除了农历年。当时两位大人玩的时候,慈禧的回复是支持维新派,因为这并不妨碍守旧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