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中国古代饮食史)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饮食文化自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古代,当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候,人们真正地从厨房里享受他们的生活。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道理。从古至今,在中国对美食孜孜不倦的追求下,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美食从古至今是如何演变的?
秦汉时期,是中国饮食的形成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带回了许多新品种的水果和蔬菜,如葡萄、核桃、西瓜、胡萝卜、芹菜和大葱。我们今天经常吃的豆腐就是那个时候发明的。唐宋时期,这是中国饮食发展的高峰期。到了唐代,小麦的地位逐渐提高,成为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这时候小麦也成了国税征收的对象。唐朝的饮食已经开始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皇家宫廷宴席是第一档,官员日常饮食是第二档,老百姓吃饭是第三档,饮食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逐渐凸显。到了宋代,大米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此后,大米和小麦成为中国主要的谷物和主食原料。宋代的上流社会不仅有极其奢华高雅的饮食,在民间,也逐渐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食。宋代的夜市特别火爆,各种小吃也层出不穷。明清以后,中华美食走向成熟。明朝从国外引进辣椒和土豆,对中国饮食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辣不欢已经成为大多数人的饮食习惯。人工畜禽也成为明代肉类的主要来源。在清代,满汉全席可以说是中华美食的极致,也是皇室最高规格的宫廷宴会。说完了中国美食的发展历史,下面是一些中国美食,也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重视和对烹饪技术的极致追求。
厨师:东坡肉
说起来,苏东坡是中国敢于向世界推荐猪肉的大诗人。苏东坡不仅是诗人,还写了很多菜谱,如《烹鱼》、《东坡汤赋》、《猪肉赋》等。在宋代,人们普遍以羊肉为主食,很少有人吃猪肉。而且当时东坡肉的烹饪技术有限,也不会像现在东坡肉的那么好吃。现在的东坡肉在做法上多了一道道工序。做出来的肉肥瘦相间,肥而不腻,软而糯,入口即化。配上料酒和调料,味道好极了。
明朝以后,由于烹饪技术的提高,东坡肉的做法非常接近现在。清代学者在《条》( Tiao)中写道:“取一块方形肉,刮干净,切成长块,约两英寸,放入锅中煮沸,然后发泡。每斤加几块冰糖,把汤擦干,用山药(水煮去皮)做基质。每斤三个八角。”之后这道菜也成了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东坡肉老少皆宜,因为肉质软糯,不用担心难以消化,吃起来也不费力。还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美味,吃完特别舒服!
罕见的:鲥鱼
张爱玲一生有三恨:一恨沙德的刺痛,二恨海棠的无情,三恨未完成的红楼。我多么喜欢鲫鱼,张爱玲,会让她一辈子讨厌鱼刺。鲥鱼自古以来就是“长江三鲜”。另外两种美味是河豚和箭鱼。鲥鱼,也被称为“鱼中之王”,是淡水河的历史瑰宝。自古就有“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引神仙”的说法。然而,虽然鲥鱼尝起来很新鲜,但它有许多刺。做鲥鱼时,江南美食家将鲥鱼用文火炖一夜,然后去掉鱼刺,用鱼汤熬制,味道鲜美。现在,由于频繁捕鱼,鲥鱼几乎濒临灭绝。
即使在古代,鲥鱼也是稀有之物,它被用作皇室的贡品。清代李世宏在《任书堂笔记》中也有提及,大致意思是每年鲥鱼的捕捞季节,一条新鲜出产的鲥鱼要几千块钱,没有达官贵人和富商是不可能买到的。《金瓶梅》中也提到了鲥鱼。书中写到,太监刘为了祝贺西门庆升官,特意派人送来了坏鲥鱼。鲥鱼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奢侈的礼物。《金瓶梅》中,鲥鱼的常见做法是糟蹋、油炸。书中形容鲥鱼的味道是“入口即化,骨刺皆香”,真的很好吃。
手续复杂:茄子猫头鹰。
《红楼梦》最能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书中有许多关于食物的精美描述。刘姥姥逛大观园的时候,在贾母请她吃饭的酒席上,贾母特意让王熙凤给刘姥姥夹了一道菜,是茄子。刘奶奶吃过这道菜,但不知道是什么做的。后来大家都说是茄子做的,让她大吃一惊。她觉得味道有点像茄子,但又不像茄子。她还让王熙凤告诉她怎么做,回家后自己做。
然后王熙凤告诉刘姥姥这道菜怎么做,大致意思是:茄子去皮切丁备用,鸡胸肉、香菇、香菇、新笋、豆腐切丁备用。将鸡油倒入锅中加热。将茄子放入锅中煎至金黄色。取出放在一边。准备鸡汤,将各种丁块放入鸡汤中,用大火煨,煨好后捞出。用香油收集汁液,放入瓶中,密封保存在阴凉处。想吃的时候拿出来拌鸡爪,茄子就做好了。刘姥姥真的被这道菜的烹饪方式震惊了。一道菜要配十几只鸡。怪不得尝起来像这样。这道菜既费料又费力,刘灿奶奶只有望而却步,摇头说不,红楼梦里描写的食物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美味。所以,古人做的高档菜,不亚于现在米其林三星级酒店做的菜。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