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倾城之恋》女主角)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流行的短篇小说之一。
女主人公白流苏是一位离过一次婚的孤独的年轻女士。
男主角范柳元,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黄金单身汉。
似乎他们应该上演一场灰姑娘和王子之间的纯爱秀。
但是这两个人的相遇,相恋,结合,都是童话的反面。
这个世界上,没有利益的婚姻存在吗?
对于张爱玲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恋爱和谈恋爱是两回事。
白流苏是一个来自上海旧式家庭的好家庭。
因为前夫的虐待,她选择了离婚,回了娘家。我的积蓄被家里挥霍一空后,被家里的兄弟姐妹嘲笑排挤。
四太太曾当着白流苏的面讥笑说:“她一嫁到婆家,她丈夫就成了害群之马。当我回到我母亲的家,我看到我母亲的家将被打败——一个天生的扫把星!”
此刻,她正处于一个极其尴尬的境地。她似乎深陷泥淖。虽然她拼命想摆脱,但总是被泥巴紧紧吸住,反而越陷越深。
所以白流苏明白了,这个世界上的女人只能靠男人生存。她唯一能用的武器就是自己的美貌。
她必须在她的美貌消失之前赶紧为自己挣出一条出路。
刘源的出现给白流苏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曙光。他年轻,富有,高贵,浪漫。最重要的是,他对白流苏感兴趣。
刘源把白流苏从千里之外的上海带到了繁华的香港。
我以寻找婚姻开始了一段浪漫的恋情。
他们整天成双成对的出去,去舞厅,去海边,一起玩。
白流苏想凭借美貌赢得范柳媛的长期饭票,做他的正式妻子;刘源想要一个懂他的女人,但他不想被婚约束缚。
他们各有各的目的,展开了一场爱情的拉锯战,是互相试探和算计。
白流苏知道他的样子对范柳媛很有吸引力,约会时的一颦一笑都在她的计划中,想让他许下承诺;
刘渊也知道范夫人的头衔比自己更吸引白流苏,所以她试图抹黑她,让她愿意只做一个情妇。
以至于范柳媛后来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都忙得没时间谈恋爱。怎么才能找时间谈恋爱呢?”
是的,爱情本来就应该是两个人因为对方的长相和气质而互相吸引。它们简单而纯粹。当他们想到对方的时候,他们会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彼此依靠。
但白流苏和范柳媛的关系只能算是“谈”恋爱。两者都充满了目的性和功利性,想要的都是如何从对方身上攫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即使一开始有一些好感,也是在这种磨人的拉锯战中消耗殆尽。
他们都太想赢了,却忘了爱情是没有输赢的。
这种爱情更像是一个赌场: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各自把筹码握在手中,默默盘算着如何虚张声势,从对方身上赢得更多——金钱、美貌、名誉、责任...
得到了就说是爱;如果你得不到它,你也不能马上爱上它。这只是一场披着爱的外衣的交易。
为爱而爱,根本不是爱。
索取爱而不付出是自恋。
在那个保守的年代,女人总是先放弃男人——因为她们只是男人的附属品。
白流苏也不例外。
因为得不到范柳媛的承诺,她一怒之下回了上海的家。被压抑的骄傲被亲戚们丑陋的流言蜚语吞噬了。
每天范柳媛成双成对的样子都落在世人的眼中,名誉无法挽回。如果她不答应做范柳媛的小三,就永远留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家庭,或者嫁给那个有五个孩子的鳏夫。
白流苏尝试了她所有的计算,但一无所获。她别无选择。
于是,当范柳元从他的居高临下发来电报时,白流苏不得不屈服于这个惨淡的现实,灰溜溜地回港,无可奈何地成了他的情妇。
元泛爱白流苏吗?
我不这么认为。
如果你真的爱一个女人,你怎么能让她失去所有的安全感,被世人诟病,被谣言弄得遍体鳞伤?
他有一次真的对白流苏说:“我爱你,我希望你能理解我。”
他曾讽刺地对她说:“我没那么糊涂。我不用花钱嫁给一个对我没感觉的人来控制我。这太不公平了。对你也不公平。哦,也许你不在乎。你以为结婚就是长期卖淫……”
他试图从一个连生存都无法保证的女人那里得到柏拉图的崇高爱情。却拒绝给她安全感,拒绝承担这份爱情所附带的责任,多么自私,多么庸俗。
他似乎赢了——他竭尽全力想让白流苏成为他的情妇。但在这段感情中,他是个失败者。
有人说,付出和索取爱是一种交易,付出和索取爱而不索取是一种耻辱,索取爱而不索取是一种自恋。
因为真正相爱的恋人很少关心你付出了多少,我得了多少分?
因为仅仅相爱就足以让他们沐浴在幸福之中。为对方付出,他们愿意做,心甘情愿。
如果一个人算计着对方已经被自己吃了,迟早会成为他的囊中之物,他就不会再费心去付出了——他没有恐惧,知道无论自己付出与否,对方都会有所回报。
但这种爱早已变了质,因为他爱的不是对方,而是那个被高高举起,肆无忌惮的自己。
婚姻如饮水,知己知彼。
香港沦陷了。
刘源的赴英船舶刚刚起航,他不得不躲着,冒着枪林弹雨返回港口。
他跑回去找吓坏了的白流苏,他们呆在一起,听着外面混乱的战争。
“此时此刻,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讽刺的是,当外面的一切都被战火轰炸的时候,一直在算计的两个人停下了脚步,对彼此生出了一些纯粹的感情。
过去的种种算计,利用,争吵,不甘,在这个充满烟火气的城市废墟上,都被原谅了。
“虽然只是一瞬间的了解,但这一瞬间足以让他们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十年八年。”
这是白流苏和范柳媛唯一灵魂相通的时刻;无论在那之前还是之后,他们的灵魂都没有这一刻高度契合。
带着那一刻短暂的感同身受,两个自私庸俗的人携手步入了婚礼的殿堂。
白流苏很自豪。她成了范夫人,家里的每个人见到她都得彬彬有礼。她觉得香港用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全了她。
这不是一部落魄女主角背叛高富帅的偶像剧,也不会有童话里“两个人从此幸福生活”的虚幻结局。
结婚后,范柳媛一直没有被战争改变。他仍然是个放荡的男人,但是他的浪漫情话已经留给了除了白流苏以外的女人。
白流苏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感谢的好现象,这意味着他完全把她当成了自己家庭的一员”。
可这么想的同时,白流苏又生出了一些怅惘。这种挫败感可能是因为她也向往纯洁的爱情。
但她明白:白流苏终究不会成为范柳媛渴望的精神伴侣,范柳媛也不会放弃自己风流倜傥的气质而献身于白流苏。
在小说的结尾,张爱玲写道:“胡琴在灯火的夜里呀呀,拉呀,拉呀,无尽的凄凉故事——别问了!”
你为什么不问?意义不言而喻——建立在废墟上的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的。
有人说,女人对婚姻的想象往往止步于婚礼的神坛。
但是真正的生活,往往从结婚那天才刚刚开始。
只有时间会告诉我们,靠算计和交易得到的婚姻会不会幸福。但那是一种味道,只有人喝了水,才知道冷暖。
从来没有一部小说的大团圆结局让人感到如此悲伤。
但这种悲伤也是无奈的现实。
因为白流苏和范柳媛只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中的一对征婚对象。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己不完美的影子。
当初我们都幻想过婚姻,应该是“生死富贵,儿女平等”。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变老。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计算谁赢谁输,得与失,渐渐失去了初衷。
悲观主义者认为,爱情的终点是婚姻,婚姻生活是爱情的凶手。
然而我认为,婚姻是爱情的自然产物,只是我们内心的算计让它掺杂了杂质,失去了原本的纯粹。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目睹了太多婚姻是双方算计逼出来的闹剧:
有人为了巨额彩礼结婚,有人为了彩礼不够不结婚;
有的人在结婚前签订条款明确的婚姻协议,不可预测地预测未来离婚的命运;
有些人结婚前充满爱意,结婚后却好像觉得彼此被锁住了,态度变得敷衍、冷漠;
还有的,结婚似乎只是为了完成父母赋予的一项任务...
这些人不明白:婚姻应该是爱情的高潮,而不是结束;是生命的开始,而不是结束;这是两个人向世界证明他们的爱情的仪式,而不是自满的获胜者宣布。
以爱情为名的婚姻,算计越多,失败越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