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周期(如何计算生理周期)
经常会有女生怀疑自己生理期不正常,可能导致怀孕失败或者意外怀孕。我们经常被问到这些问题:
什么是正常的生理周期?成年女性的生理周期是多久?女性有雄激素分泌吗?
正常的月经周期是刺激和抑制紧密配合的结果,使成千上万的原始卵母细胞释放出一个成熟的卵母细胞。这一过程受许多因素的调节,包括仍在研究中的激素以及旁分泌和自分泌因素。主要垂体激素和性腺激素的周期性变化如图所示。
月经周期的周期和持续时间按照惯例,月经来潮的第1天视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整个月经周期分为两个时期:卵泡期和黄体期。
●卵泡期从月经来的当天开始,到黄体生成素(LH)达到峰值的前一天结束。
●黄体期从LH达到高峰的当天开始,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结束。
成年女性月经周期平均持续28-35天,其中卵泡期约14-21天,黄体期约14天[1,2]。20-40岁女性月经周期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经初潮后的前5-7年和绝经前的最后10年,周期变化要明显得多。
一般来说,月经周期的长度在25-30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缩短,所以四十多岁的女性月经周期略有缩短。月经间隔的变化主要是由卵泡期的变化引起的;黄体期保持相对稳定[3]。
本课题其他章节将总结月经周期不同阶段激素、卵巢、子宫内膜的变化。
在卵泡期早期,人体卵巢激素的分泌最不活跃,因此雌二醇和孕酮的血清浓度较低(图1)。因此释放了雌二醇和孕酮(可能还有黄体期抑制素A)的负反馈,导致黄体期晚期/卵泡期早期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脉冲分泌频率增加,随后血清促卵泡激素(FSH)浓度增加约30% [4]。
FSH分泌的少量增加似乎对下一批发育卵泡的募集至关重要,其中一个卵泡将成为该周期的优势卵泡,并最终被排出[5-7]。
血清抑制素B由可密封卵泡分泌,抑制素B的浓度在月经周期的这个阶段达到高峰,并可能参与抑制FSH浓度的增加(图4)[8]。此时LH的脉冲分泌频率也迅速增加,从黄体期后期的每4小时一次增加到卵泡期早期的每90分钟一次[9]。
卵泡早期还有一种独特的神经内分泌现象,即睡眠时LH脉搏减慢或停止,但这种现象在月经周期的其他时间不会出现(图5)。其机制尚不清楚。
血清抗苗勒管激素(AMH)已被用作卵巢健康和衰老的潜在标志。由小腔卵泡分泌,与卵巢腔卵泡总数相对应。在整个月经周期中,血清AMH的变化似乎很小[10]。
并且卵巢子宫内膜-卵巢超声证实,在卵泡期早期卵巢处于静止状态,但偶尔可以发现正在消退的前一个月经周期的黄体。月经期间子宫内膜相对不明显,月经后变成细线。此时出现直径3-8mm的小卵泡是正常的。(参见“正常月经周期的超声波评估”)
以及卵巢子宫内膜改变——月经开始后7天左右,卵巢超声检查可见数个9-10mm的窦卵泡。随着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升高,子宫内膜增生增厚,腺体数量增多,超声检查出现“三线征”(图2)。
随着血清雌二醇浓度的升高,子宫内膜逐渐增厚,宫颈粘液量增多,出现“Spinnbarkeit”。许多女性都能察觉到粘液特征的这种变化。对月经周期宫颈粘液样本的研究表明,粘蛋白MUC5B在卵泡期后期达到高峰,可能在精子进入子宫中起重要作用。
黄体期:中期高峰和排卵血清中雌二醇浓度持续升高,直至排卵前一天左右达到峰值。然后就会出现一个独特的神经内分泌现象:中期高峰[13]。
中期峰值的出现,说明卵巢激素(如雌二醇、孕酮)对LH分泌的负反馈控制突然转为正反馈,导致血清LH浓度激增至10倍,血清FSH浓度上升幅度较小(图1)。
除了雌激素和孕激素外,其他卵巢因素也能促进LH峰,因为对于卵泡早中期的女性,如果只给予雌激素和孕激素使其血清浓度达到接近中期峰的水平,LH峰是无法重现的。
此时LH脉冲频率仍为每小时一次左右,但脉冲幅度明显增大。LH释放从负反馈到正反馈的机制还不清楚。垂体中GnRH受体数量的增加可能起到促进作用,但进入垂体的GnRH很可能没有改变。
卵巢变化——LH峰使卵巢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优势卵泡中的卵母细胞完成了第一次减数分裂。此外,更多的局部分泌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排卵所需的其他细胞因子出现在[16,17]。LH峰值后约36小时,卵泡在卵巢表面释放卵母细胞。
然后卵母细胞沿着输卵管进入子宫腔。而卵泡破裂和卵母细胞释放与LH峰密切相关,所以可以通过测量血清或尿液中LH浓度来估计女性的排卵时间。(参见“月经周期和排卵时间的评估”)
甚至在卵母细胞释放之前,卵母细胞周围的颗粒细胞就开始黄素化并产生孕酮。黄体酮会迅速减慢脉冲发生器,使LH脉冲频率在LH峰结束前降低。
子宫内膜——血清孕酮浓度增加对子宫内膜有重要影响,导致有丝分裂停止和腺体“组织化”[18]。这种变化可以在排卵后不久通过超声检测出来:第三体征消失,子宫内膜的亮度变得更加均匀。
黄体期中后期黄体分泌的孕酮[19]使黄体期中后期孕酮浓度逐渐升高。这将逐渐降低LH脉冲频率至每4小时一次。黄体酮脉冲出现在缓慢的黄体生成素脉冲之后。因此,黄体期的血清孕酮浓度可能会发生显著波动。黄体期也产生抑制素A,其血清浓度在黄体期中期达到高峰。黄体期几乎没有抑制素B分泌(图4)。血清瘦素浓度在黄体期最高。
在黄体期后期,如果卵母细胞没有受精,LH分泌的减少会使黄体产生的孕酮和雌二醇逐渐减少。但是,受精的卵母细胞会在排卵后几天植入子宫内膜。早期胚胎开始产生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从而维持黄体和孕酮的产生。
子宫内膜变化——黄体退化导致雌二醇和孕酮分泌减少,进而导致子宫内膜血供减少,子宫内膜脱落,在LH高峰后14天左右出现月经来潮。在月经周期中,月经是一个相对不准确的激素事件指标,因为子宫内膜开始脱落与黄体期血清激素水平下降的关系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图2)[4]。
按照惯例,月经来潮的第1天视为月经周期的第1天。整个月经周期分为两个时期:卵泡期和黄体期。
●卵泡期从月经来的当天开始,到黄体生成素(LH)达到峰值的前一天结束。
●黄体期从LH达到高峰的当天开始,到下一次月经来潮结束。
成年女性月经周期平均持续28-35天,其中卵泡期约14-21天,黄体期约14天。20-40岁女性月经周期变化相对较小。但在月经初潮后的前5-7年和绝经前的最后10年,周期变化要明显得多(图3)。
一般来说,月经周期的长度在25-30岁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缩短,所以四十多岁的女性月经周期略有缩短。月经间隔的变化主要是由卵泡期的变化引起的;而黄体期保持相对稳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