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关于贴春联习俗的来历(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起源(关于贴春联习俗的起源)

除夕贴对联是春节最经典的习俗,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意蕴和历史渊源。对联的起源与符涛、门神等事物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对联逐渐与文人、才子联系在一起,成为文人墨客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他们反对饮酒赋诗,将对联文化发展到极致。

一、对联的起源

据学者考证,目前最早的对联应该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时期。五代十国是一个割据的时代,战乱频繁,人民生活悲惨。当时鬼神崇拜盛行,人们就在有邪气的桃符上刻上吉祥的句子,挂在门上,俗称“挂桃符”。

据《宋史》记载,当时后蜀的末代皇帝孟尝君曾写下“元旦为余庆,节日为长春”这句话,贴在大门两侧。这件事看似只是孟尝君生涯中的一个小事件,却因为后蜀后来的亡国而牵涉到另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孟畅写的字不就是“贾常杰春”吗?巧合的是,孟昶率蜀投降北宋时,恰逢诞辰,当时称为“长春节”。更巧的是,前来接收后蜀疆域的北宋大臣恰好名叫“吕玉卿”。这样看来,《长春节》和《吕玉卿》正好对应了孟尝君写的两句话,而这句话也被后人称为后蜀国亡国之兆。

《国宝》中的后蜀皇帝孟尝君

对联真正起源于五代十国时期。然而,在这个时候,春联只是一些写在桃符号上的吉祥话。虽然工整,但并不太注重寓意和平仄的节奏,可以说是对联的初级形式。

符涛刻有冥王的名字

第二,对联的发展

到了宋代,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符涛和春节的驱魔仪式一样,逐渐淡化了其驱魔驱鬼的神秘色彩。相反,它为春节祈福的特点逐渐成为它的主要特征。

后来,人们把这种带有祝福和祈求新年色彩的桃象征称为“春联”,直到明代才正式命名为“春联”。

在宋代,虽然在符涛上书写吉祥文字的做法并不流行,但这种行为逐渐受到文人雅客的喜爱。学者们把它视为相互交流和竞争的方式之一。通过对联,他们不仅可以陶冶情操,增长文采,还可以相互竞争。信息网络

宋徽宗文慧地图的一部分

在宋代,有许多学者在其著作中留下了关于符涛或春帖的记载。南宋著名文学家周觅曾在《归心杂识》中写过一个故事,说某县圣旨因说了些什么而获罪,原因是他在符涛上写了一对字——“如何能喜气洋洋过新年,万事大吉”。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在他的诗《元日》中写道:“每一个千家万户的,总是用旧的符号代替新的桃子。”这里新桃旧符指对联。

此外,著名的理学家朱和政治家范仲淹都非常喜欢写这种工整的对仗语句,经常作为礼物送给别人。在众多理学和文学学者的推崇下,除夕写对联成为文人自娱自乐的重要手段。

王安石纪念馆雕像

第三,对联的真正普及时期

其实在明代之前,对联只局限于文人士大夫群体,是作乐的调味品。对联真正在民间普及是从明朝开始的。

陈曾在他的文章中写道:“春联始于。帝都金陵,除夕之前不要传指示。公家或私家门口都要加一副春联,皇帝出门一趟。”意思是说,在除夕之前,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南京的达官贵人在他们的门口张贴对联,朱元璋微服私访时想看看他们面前的对联是否有趣。

胡军饰演的朱元璋

这时,对联有两个新特点:

第一,对联写在红纸上,而不是桃符。在红纸上写字,不仅成本低,而且很喜庆。这个习惯延续至今。

其次,对联在创作水平上进步很快,其创作逐渐脱离桃符号。在吸收了唐诗、宋词、元曲等许多艺术创作手法的基础上,字数不断增加,形式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题材也从文人之间的典故扩展到人民生活。

写在红纸上的春联

到了清代,春联发展到了繁荣甚至鼎盛时期。南曾说,中国文化在文学领域有一个进化过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清代都是对联。

清代的对联有以下特点:

首先,它非常有用。清朝的周士德曾说:“今天的夫妻对联也是需要的,也是很广泛的。从门楼亭台,厅堂图书馆,园林亭台,生日婚礼,文武之分,还有城内的庙堂庙宇,翠冠的良田,春夏秋冬无一物,处处皆是。”

意思是对联存在于空房间,从雅致的厅堂楼阁、书房园林、俗社道观乃至娱乐场所,从时间上来说,贯穿全年。

其次,对联的创作受八股文的题材、立意、风格、用笔影响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们写对联时开始模仿八股文,为对联写一篇序,作简要介绍。到了清代中后期,出现了大量挽歌性质的对联,桐城派的复兴也使对联更具散文性和文学性。

大明湖畔的一副对联

文对说

对联自晚唐五代出现以来,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内容不断成熟,形式更加多样,在时间上有了很大的扩展空。现在对联的内容主要以祈福句为主。虽然它的文学性不再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但它所承载的祝福和希望,却是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共同期待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