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脑思维和脑思维的区别(左脑思维和脑思维哪个更重要?)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逐渐进入信息时代。2000年前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加速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和自动化。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律师、医生和软件工程师成为最受欢迎的职业。擅长数学和工程的年轻人选择了更多的高科技行业,许多人涌向了商学院。他们认为MBA是“成功”的代名词。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甚至给他们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知识工作者”。
但这一切似乎正在改变。如果说50年后,理性思维的理科生统治了世界,那么接下来,感性思维的文科生将开始接管世界。
02
在著名未来学家、潮流专家丹尼尔·平克的《新思维》一书中,也对这种情况进行了大量阐述。平克认为,在农业时代,人类依靠人力提高生产力;工业时代,人类依靠机械提高生产力;信息时代,人类依靠知识提高生产力;但在当今的后信息时代,平克称之为“概念时代”,人类需要提高的思维能力有两种:“高概念”和“高感受力”。这两种思维能力都是右脑的强项,所以你也可以理解为“大脑思维”或者“感性思维”。
这两种思维由六种思维能力组成,分别是:设计感、故事性、交响性、共情性、娱乐感、意义感。在人类正在从物质匮乏走向物质丰富的概念时代,左脑思维已经慢慢不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已经来到了“右脑”大行其道的时代。
平克形象地说,在过去,左脑思维就像一个“司机”,他们掌控的知识和技术也控制着市场的发展,而大脑思维是一个只能跟随的“乘客”,而不是社会的主角。现在,情况开始逆转,它正在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大脑思维的人突然抓住方向盘,加大油门往前跑,决定我们要去哪里,如何到达目的地。
03
什么是大脑思维,什么是左脑思维?
如果左脑思维的人擅长逻辑思维和与机器打交道,那么脑思维的人擅长感性思维和与人打交道。统计显示,2012年至2016年,美国新增就业岗位1010万个,其中只有5%与计算机相关领域相关。而且就算把所有和计算机、网络领域相关的技术岗位加起来,也只有10%。而剩下的90%是什么?大部分都是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比如“市场研究员”、“顾问”,教育、娱乐、服务行业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几乎都不是纯技术性的工作。那么和人打交道需要哪些核心能力呢?
答案是:迁移的能力。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书《容量迁移》要讲的内容。事实上,这种趋势不仅在美国已经开始出现迹象,在中国也是如此。根据最新的“00后”高考志愿兴趣报告,以往我们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外贸等。,当时看起来就业前景非常好的,都是热门行业。现在中国“00后”在填志愿的时候,更多关注的是未来的收入预期和行业前景,等等。是他们的:利益。比如历史、文学、外语、心理学、哲学等人文学科,填报志愿的学生越来越多。
0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过去我们填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志愿时,大多是基于父母、老师或者市场需求,我们更注重“外部环境”。换句话说,当时毕业的学生,并不清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也没有那么坚定。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是我们随波逐流的重要原因。现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越来越透明,00后的自我认知更加充分,更容易意识到自己需要什么,感兴趣什么。所以在填报志愿时,更注重“自我感觉”。从“外部环境”到“自我感受”的转变,也说明新一代年轻人自我意识的觉醒,代表着年轻人掌握自己未来和命运的信念,这无疑是一件好事。
第二,在信息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期,虽然核心技术仍然很吃香,但算法、云计算、大数据等工作仍然是年轻人追捧的热点。但是,随着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在可预见的未来,那些可以重复、计算、编程的工作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而且很多专家学者都说,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的大部分工作。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会在哪里?虽然答案并不明确,甚至有点悲观。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和计算机打交道的工作会越来越少,因为人工智能会比普通人做得更好。那些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我们擅长的领域,会越来越受追捧。
所以在年轻人自我觉醒和智能化时代这两大趋势的引导下,年轻人多关注自己,多关注那些和人打交道的行业和工作,是非常正常的选择。可以想象。未来10年,普通的软件工程师、自动化工程师可能就没那么爽了。而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想象力的工作会越来越爽。而这些工作需要我们迁移的能力。
05
什么是可迁移功能?
《能力迁移》一书的作者乔治·桑德斯说,至少有五种可转移的能力,包括:洞察力、探索力、制定规则力、连接力和讲故事力。
这些可移植的能力是可以跨行业、跨行业的可移植的核心能力。正如作者所说,你的专业不能限制你选择职业的能力。市场需要具有能力转移的人才,他们可以为公司扮演各种角色。拿到学位并不能保证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然而,实践可以在行业之间转移的技能可以确保你可以通往成功的未来。
为什么这五种能力是“可移植”的?以及如何培养我们的“可运输”能力?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将跟随继续与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