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贴三伏贴的位置示范(三伏贴位置示意图)

三伏标签的位置示意图(演示三伏标签的位置)

三伏贴可以预防很多疾病,针对不同的适应症会贴不同的穴位。下面是三伏贴的穴位:

心俞穴

穴位:

1.位于第五胸椎棘突处,相距1.5寸。

2.取穴一般可采用坐位或俯卧位。心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五胸椎在棘突下时,左右各开两指。

功效:

1.按“心俞穴”可治疗心经和循环系统疾病,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胸痛、心悸、晕车、头痛、恶心、神经官能症等。

2.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安神定志。适用于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腰酸背痛等症,对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疗效。

舒菲角

穴位:

位于第三胸椎棘突旁1.5寸处,属膀胱经。能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功效:

适用于咳嗽、哮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腰酸背痛等症,对各种肺部疾病有一定疗效。

天突穴

穴位:

1.位于颈部,目前的中线,锁骨和胸骨上窝的中心之间。

2.这个穴位是人体动脉和静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功效:

治疗打嗝、咳嗽、呕吐、神经性呕吐、咽喉炎、扁桃体炎和咽喉疾病。

钟山穴位

穴位:

在前正线上,连接两个乳头的线的中点。

呼中穴位的主要症状有:

1.胸痛、腹痛、心悸、呼吸困难、咳嗽、肥胖、消瘦、呃逆、乳腺炎、缺乳、咳喘等。

2.宽胸理气,宣肺降逆,安神除烦。适用于情绪不适、胸闷。心悸、气短、失眠、多梦、哮喘、呃逆等。

一种治疗哮喘的穴位

穴位:

1.属于经络外奇穴的背穴。穴位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0.5寸。

2.此穴有平喘之效,故称“定喘穴”。

功效:

1.治疗哮喘的穴位位于大椎穴周围约2厘米的凹陷处。

2、能止咳平喘,疏通肺部。治疗哮喘发作、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百日咳。

大椎穴

穴位:

位于第7颈椎下棘突凹陷处。取穴时坐直低头,取穴点位于人体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功效:

1.如果骨性突出不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关节是第一胸椎,和肩膀差不多。

2.能祛风解表,清热清阳,健脑壮脊。适用于头颈疼痛、骨蒸潮热、乏力;

3、腰椎停跳、感冒、落枕、颈椎病、哮喘、发烧等疾病,有防病强身的作用。

软膏点

穴位:

1.在描述一个无药可救的人时,人们常用一个词:“绝症”。

2.但或许大部分人都不知道,膏方其实是中医中重要的一对穴位。

3.位于后面,第四胸椎在棘突下时,相距3寸。

功效:

1.常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乳腺炎和各种慢性衰弱性疾病。

2.艾灸此穴可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

3、配合舒菲用于慢性咳嗽;肩井配主要用于肩背疼痛;应该尽一切努力去做无用功。咳嗽、哮喘、肺结核、健忘、遗精和持续症状。

三铁能治什么病?

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肺部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胃肠炎、慢性胃炎、胃痛、溃疡、慢性腹泻;小儿厌食、遗尿;头痛、颈肩腰腿痛、胸痛、痛经等虚寒性疾病也可适用。

呼吸系统疾病

三伏贴对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有调节免疫、改善肺功能、平喘止咳的作用。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可以使用三伏贴作为辅助治疗。

反复感冒

根据“冬病夏治”的理论,夏季气候炎热,对阳虚患者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以更好地起到扶阳散寒、扶正培本、消除冬病根源的作用。所以三伏贴对久咳不愈、反复感冒的人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变应性鼻炎

对于过敏性鼻炎患者来说,三伏贴疗法还可以降低机体对抗原和抗体的反应,降低过敏性发作的发生率,缓解过敏症状。同时对慢性鼻炎、鼻窦炎等冬季易复发的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风湿病

三伏贴疗法配合温散寒药物,通过刺激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缓解冬季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降低发病率。

三铁料坊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温度最高、最旺盛的阶段。这个阶段人体是宽松的,经络和气血循环,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三伏贴的配方根据疾病的不同而不同。

1.虚寒便秘三伏贴配方

配方: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姜汁少许。

2、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虚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淫羊藿、延胡索、茴香。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信息资源分布: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为基本方剂,可根据以往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进行加减。常用的配伍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茴香等。

三伏应用的注意事项

1.适用于6个月以上的儿童和成人。

2.应用期间忌烟、酒、寒、油腻、辛辣之品。

3.涂抹后,中药的冷静可能会留在皮肤上。用湿毛巾擦一下。

4.适用时间:成人4-6小时,儿童1-2小时。

5.涂抹后皮肤泛红、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属于正常反应,不影响疗效。

6.当涂抹后皮肤局部感到痒、灼痛时,应立即将药膏取下。禁止抓挠。不可擅自用药。一般可以自愈。

7.如果出现皮肤红、肿、起水泡等严重反应,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8.其他人遵医嘱。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