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大师的养生之道(中医大师——张灿玾的养生之道!)
生于1928年,山东荣成年人,是中国第一位中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教学、临床和中医文献研究60余年。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文献学家,著有《针灸甲乙经校注》、《黄帝内经文献研究》、《中医古籍文献学》等专著。
前人的养生理论家和流派很多,有神仙家说、道家说、佛家说、医家说等等。历代讲这种方式的人,各有各的见解。但识途者,Xi之益,既可强身健体,又可延年益寿;不擅长,就被迫去做,虐待在所难免。就医疗而言,历代著述有同有异。当它被用于时间、地点和人的时候,它很容易被贪婪所折磨。
我不擅长这个,但是80多年来,疾病缠身,生活烦恼,喜怒哀乐,外邪作祟。这些都是难以逃脱的。只有用心去处理,才能保持这种五尺身,方心。就医生而言,我只是遵循《黄帝内经》所谓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在工作、学习、生活等诸多方面做适当的调整,除了技术上没有区别。今天,我就说说我过去是怎么做的。
1.幼子在庭上训,前辈在法上效。
我家前几代,老人多。曾祖父活了80多岁,无疾而终。曾祖父六十多岁,死于痢疾。祖父享寿八十七岁。我已故的父亲也享受了七十多岁的长寿。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他们在困难时期是如何注重保养自己的身心,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和未竟的事业。这是他们的主要经历,对我影响很大。
十几岁的时候,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包括养生之道,做人之道。祖父用不言而喻的教导影响着我们:他待人接物,不索取财物,勤奋工作,不知疲倦;生活简单,衣食无忧;烦恼,开心到忘记烦恼。到我八十多岁的时候,我仍然头脑清醒,能够负重,走路健康,饮食如常。他一生都没有专注于养生长寿之道,却健康地活到如此高龄。这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结果。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健身和保持健康的知识。在我后来的生活中,我从我的祖父和父亲那里学到了很多经验,并尽力以他们为榜样,实践他们的教导。虽然我的体质没有爷爷强壮,但我也想努力争取健康,多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张灿玾先生书法作品《好年华》
2勤于看书,兴趣多多。
我跟父亲学医的时候,一方面背诵医学书籍,一方面补充自己的文化,所以养成了勤学好书的习惯。一段时间不读,就会迷失。因此,我生活中最大的兴趣就是阅读和收集书籍。这些年来,我收获了五千多种。读书对我来说是最大的乐趣,也是最好的享受。万一不开心,我就经常看书自慰,万一夜不能寐,我就点了灯再看。根据我多年的经验。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智慧的源泉。同时也是养心的好方法。
作为一个现实的人,求知是解除各种烦恼的最好方式,而读书是求知的重要途径之一。有了知识,可以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妥善解决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各种矛盾,减少一些头脑中不必要的忧虑,精神上得到一些放松和安慰,从而起到不被人支持的作用。尤茂,宋人,一生好读书。他常说,“饥读是肉,寒读是毛,寂寞病读是友,愁读是石,琴,琴”。一个好的读者知道他的话是真的。
我的祖父和父亲都是京剧的爱好者,喜欢胡琴和传统的打击乐器,也会演奏一些一般的曲子和套曲。我十几岁的时候,受他们影响很大。我喜欢看戏剧和听音乐。我学过演奏各种乐器,如京胡、二胡、笙、笛子、箫、唢呐、小提琴、口琴和锣鼓打击乐器等。晚年学古琴,爱奇石。因为这些兴趣,我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很紧张,但并不枯燥单调,精神也很舒服。从那以后,我不断发展各种爱好和多边活动,比如书法、绘画、诗歌、篆刻等等。利用这些爱好,可以不同程度地减轻精神负担,减轻疲劳,使脑力得到适当的休息。这也是滋养精神的方法之一。
张灿玾先生的篆刻作品
张灿玾先生在他的书房里做篆刻。
3.调节空气时,调节度
人的生命力随春夏而生,随秋冬而收。这种周期性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规律性,所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身体就会安宁。我在日常生活中很注意气候变化,随时调整衣服,尤其注意保暖。如果不小心检查,或者感冒了,马上吃药。如果时间耽误了,就很难痊愈,往往还会诱发其他疾病。另外,每次出行都要多带衣服,防止天气突然变冷。《黄帝内经》强调了杨琪的重要性,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也关注这件事。因为杨琪受伤,防守薄弱;当阳气丧失时,生命力就会岌岌可危;阳气耗尽,孤阴难存。所以,需要保护。
《鲁春秋·感同身受》云:“出门必取车;进去了,就趁机自助;当你命中注定的时候,你会趁机帮助自己;肥酒,自强,坏肠食;满好牙,郑与魏之间,总以己为乐,命谓伐自然之斧。”这句话虽然只提出了三个问题,但却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那就是在生活中不要过分贪图优越感。我的饮食习惯是:饮食清淡,五谷杂粮,蔬菜为主,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通过保持肠胃通畅。青年虽然能喝酒,但不上瘾。不偏食,不暴食,不吃零食。所以脾胃健康,食欲一直很高。如果不少吃,可以保证后天的基础。不要求华丽的衣服,四季换yes就行。年轻的时候,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活动关节。住所并不豪华,只是为了工作方便。保持简单,但要节俭。你不会灰心,还会修形。
知足常乐,乐而忘忧。
所谓知足,并不是不求进步,不求改善,不求发展。而是我们应该满足于一般的现实生活条件。我这一辈子,从来不放弃目标,不去追求不必要的奢望。这是我在物质生活中坚持的原则。所以,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幸福是每个人都向往的。孔子曾说“怒而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年将至”,又说他的得意弟子颜回“食在一筐,饮在一瓢,住在一条陋巷,人不忍忧,喜来不改”。烦恼和快乐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矛盾,问题是要认真对待,妥善处理。孔子说的就是化苦为乐的例子。我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烦恼。比如年轻的时候因为膝关节病差点残疾,中年两次住院,甚至影响了工作能力。生病期间,尤其需要记住名人名言,遵循先人对待苦难的正确态度,激发各种兴趣爱好,在苦难中寻求快乐。所以在很多次的艰难经历中,我们终于可以争取身心不受太大影响。否则很容易迷失在烦恼中,身心健康也很难维持。
5.如果你很忙,你可以忍受自己。
人的一生,百年也是过客。如果你想做某事,你一定很忙。但是,人的精力和体力毕竟是有限的。想要用有限的体力和精力完成无限的事业,就需要合理的安排和科学的调节,这样才能保证自己的精力和体力用得长久,慢下来。我十几岁的时候,农忙的时候在地里干活,休息的时候总会带一本书看。工作忙的时候,利用休息时间看一些提神的书。专业书看腻了,可以换本专业以外的书。兴趣的交替,兴奋的转移,久而久之成为习惯,既不累,还能休息。
《旧唐书·孝友传》云:“张公仪,云州寿章人,九世同堂...在林德忠,高宗与泰山有些瓜葛,路过云州,有幸去他家拜访。求其义,惟求纸笔,书不过百余字,高宗赐帛。”十几岁的时候,我多次听父亲说起这件事,以及唐代宗所谓“既不痴心,也不耳聋”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关于对待一些家庭琐事的态度,很有启发。我家一直都是一个强撑,多口。我和爷爷、爸爸都经历过四世同堂的阶段,我们基本都是这样对待一些琐事的。即在社会活动中,一切非原则性的重大问题也是以宽容为前提,可行则行,不可行则止。所以从来没有出现过人际关系过度紧张的情况。不强加于人,可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造成身心的不愉快。这种滋养自然的方法。
6山川寄喜,吟诵抒情。
中国的神州大地,自古人杰地灵,物以稀为贵,山河寄人以巧,大篇大篇假文章。古云:“山河风月无常,闲人主。”我等着生活在这片乐土和这片美妙的土地上。何不在一个风和日丽,花好月圆的日子里,结识两三个知己,做一回国家的休闲主人?欣赏无限的山川,无限的风景,不仅可以赏心悦目,还可以用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信可乐也,可乐也。
自从来到济南(编者注:山东济南),几十年来一直忙于公务。我走遍了长城、大江南北,也在公务之余游览了各种海派山川的山川、河湖。或爬山唱歌,为天地呐喊;或者看极端,以此来看待一切;或留在天府之洞,以探隐居;或游览古今名胜,以寄托哀思。这个时候,你不仅可以耳目一新,还可以抒发感情。我不知道你多大了。如果不开心,可以回乡作游记,作诗,讨论,音乐,志向,或者吟诵,忘我外物,热爱事物,仍不失为一种滋养心灵的善举。王堂伯《王腾亭序》曾说:“老而强,宁知白头之心,穷而强,不坠青云之志”。生来就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老了也一定没有活不下去的野心。回首那一年,品读往昔岁月的笔墨,也能增加解脱感,回忆青春年少的情怀。不是很快吗?
总之,养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保持身材和保持心态,而保持心态尤为重要。神虽然依附于形体,但形体往往随神而动,所以神受伤时形体很难健康。因此,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保持健康是必要的。一切顺其自然,衣食住行都够了。适合夏冬,悲喜交加的节日,适度的作息,动静结合,辅以必要的运动方式,长寿遥不可及,长寿也可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