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式的爱情(柏拉图式的爱情)真的只是精神上的爱情吗?)
近年来,“柏拉图式的爱情”已经成为描述爱情的常用词。其大致意思是追求精神交流和理性的精神纯爱,反对肉体接触和欲望。人们常将其与异地恋、网恋等所谓的“精神恋爱”联系在一起。稍微熟悉古希腊历史或者柏拉图思想的人也会认为那是男人之间的同性之爱。但实际上,这是对柏拉图“爱的哲学”的曲解。
最早的“柏拉图式爱情”是由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柏拉图主义者”马西格里奥·菲奇诺提出的。他认为爱情是心与心之间的渴望和倾慕,使得后人一提到“柏拉图式的爱情”就想到精神上的爱情,认为这就是柏拉图提出的爱情模式。其实柏拉图对“爱”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同性或异性的爱。并将爱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认为“爱”是对“美”或“善”的永恒追求。接下来,让我们真正走进去,了解一下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们所认为的“爱”是什么。
雅典的学校
一、关于“爱”的接受
柏拉图的“爱”的概念,大多体现在他的著作《柏拉图的对话集》《会饮》。柏拉图在招待会上通过对爱的讨论和对上帝的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这个招待会实际上是一个庆功宴。悲剧剧作家阿加顿为了庆祝自己的作品获奖,特意邀请了几个朋友在家庆祝。仪式结束后,每个人都聚集在桌子周围,但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原因是酒量最大的包萨·尼亚、奥里克·希马库斯和阿加顿昨晚宿醉未醒,现在仍然头晕目眩,无法再狂欢一夜。因此,人们建议我们应该讨论问题来放松聚会的时间。修辞学家菲德尔非常活跃。他指出,诗人和智者赞美各种各样的神,但从来没有人赞美过爱情的大神————厄洛斯。他建议利用这个酒会为丘比特致悼词,大家一起讨论丘比特和爱情。因此,在古希腊的智者中举行了一次关于“爱”的盛大招待会。
古希腊陶瓶上的鸡尾酒会图案
菲德罗、包萨、奥里克·希马库斯、阿里斯托芬、阿加顿和苏格拉底,六个人依次发表了他们的观点。他们由浅入深的表述,其实是柏拉图思维逻辑的进步,是思维的深化。整个接待的讨论分三个阶段。首先,菲德罗、包萨·尼亚和奥里克·希马库斯表达了他们的意见。他们讨论了爱的对象和爱的区别。之后阿里斯托芬和阿加顿加深了对话,讨论了爱情的品质。最后,苏格拉底将对话引向高潮。他不仅反驳了阿加顿的观点,还把“爱”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单一的爱概括了爱的真正本质。
2.高尚而卑劣的爱情
在前五个人的对话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他们在讨论不同的爱情,也就是高尚的爱情和卑劣的爱情。这种爱,反过来又和同性的爱,异性的爱联系在一起。其中包含了很多我们今天对“柏拉图式爱情”的理解。
年轻人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爱自己的爱人,恋人最高的幸福是有一个年轻的爱人。古希腊盛行男性同性恋。其中,年长的男性爱着更年轻的青少年,而前者被称为情人,后者被称为情人。恋人和恋人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他们可能是师生关系,也可能是朋友关系。简而言之,他们彼此相爱,彼此欣赏。这种同性恋盛行的原因,大概与古希腊社会女性地位低下,较少在公共事务中露面,以及男性并肩作战培养的友谊有关。
在这种情人与情人的关系中,年长的一方实际上起到了教育男孩,引导他们获得道德和知识的作用。比如苏格拉底和阿尔西比德,年龄相差巨大,但阿尔西比德却钦佩苏格拉底的才智,视其为良师益友。另一方面,女性在公共生活中缺乏知识和话语权。对于重视精神美和思想道德交流的古希腊人来说,同性之爱自然在精神生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帕台农神庙
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同性之爱不仅可耻,而且高尚美好。在招待会上,阿里斯托芬讲了一个童话,这个童话为同性感情提供了基础。他说很久以前,世界上有第三种人类——雌雄同体。她们是月亮生的,所以既有以太阳为代表的男性的特点,又有以地球为代表的女性的特点。因为他们精力充沛,身体强壮,所以他们实际上是在想办法对抗诸神。这惹恼了宙斯。宙斯一怒之下,把他们劈成两半。结果,曾经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但这一半总是错过另一半,不断追求自己的另一半。其中有很多组合,男人之间,女人之间,两性之间。在阿里斯托芬看来,男人之间的结合是最高尚的。因为,两个男人一定是最有男人味的,最好的,他们会互相吸引。她们政治上才华横溢,也会在另一半中寻找和自己一样的男人。这个神话无疑给了男人的爱情一个合理的解释——寻求自身的完整也赋予了这种情感上的高贵品质。
古希腊士兵一起战斗
虽然男性的爱情也有肉体的因素,但往往被认为是“精神上的爱情”。因为这种吸引更多的是因为对方的品质和道德,而不是肉欲。这种情感把对情感和道德品质的追求合二为一,就是阿里斯托芬说的,两个人的灵魂召唤他们的结合。相反,异性之爱,在古希腊人看来,只是卑劣的肉体之爱。他们认为男女结合只是一种繁衍后代的本能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精神恋爱。所以这两种爱情在古希腊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一种是追求精神上的交流,一种只是为了繁衍自己的血脉。高尚的爱是爱美好品格的爱人,而低劣的爱是依附于肉体而非灵魂。
但这并不是柏拉图“爱的概念”的终结。苏格拉底从同性的“精神之爱”出发,在招待会上揭示了爱的真谛。
3.上帝之爱的隐喻——对“美”的永恒追求
在苏格拉底发言之前,他驳斥了阿加顿的断言,即丘比特以其特有的、几乎令人讨厌的方式完美无缺。然后,他用一个叫迪奥缇玛的女人的话,讲述了上帝之爱的起源——对美的永恒追求。
丘比特爱美好的东西,但一个人爱的是他缺少的,没有的东西,那么丘比特不缺爱吗?如果丘比特不完美,那他是不是又丑又坏的东西?显然不是。那么丘比特是什么呢?这可能要从丘比特的诞生说起。
在一次众神会议上,丰饶之神波罗多喝了几口甘露就睡着了。这时,贫穷女神李炳然经过。她很穷,所以想和博若生个孩子。于是他们在一起,生下了爱神——爱若。这样,爱情结合了富足和贫穷的双重特征。有时候,他像他的母亲一样,蓬头垢面,光着脚,无家可归,这世上的美好仿佛他从未拥有过。但是,他继承了父亲的属性,他总是很活跃,寻求世界上美好的事物。即使他经常会失去一切,他也不会放弃。所以,丘比特介于两者之间。他不是一个普通的神。他是一个精灵,介于人和神之间。就像被爱者和追求者的两面性一样,丘比特本身就处于美丑、善恶、知愚之间,是丰富性和稀缺性的统一。爱是对“美”的永恒追求!
柏拉图
我们经常感受和追求的,可能是一种“美好”的形态。但你不能就此止步。如果你一直往前走,你会从这种美中发现一种类型的美。从一种类型的美中,通过不断接受“爱的教育”,我们会发现所有的美。说到底,我们爱的其实是“美”和“善”本身。从人生的最初阶段,我们可能会被珠宝、珍宝和美丽的少年迷住。进入下一个阶段,他们可能会变得一文不值,在其中找到共同的精神。这个时候,男人之间的“精神上的爱”就变得更加重要了。但最终,当我们发现所有美好事物背后的纯粹、本真、不折不扣的美好,当这种超越个体事物的“爱”成为对美好本身的向往,我们也就知道了什么是爱的真谛。
古希腊诸神
与神不同,作为凡人,我们的肉身总有一天会毁灭,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爱”永远存在呢?在宴会上,苏格拉底也给了我们答案。对“美”的追求,让我们渴望传承。男女之间的自然结合是身体上的延续。在更高的层面上,为了品德、名望、高贵荣誉的延续,我们需要追求知识,留下后人敬仰的成就。比如荷马的不朽诗篇,梭伦的伟大法律。说到对美的追求本身,自己就会和美善融为一体,精神灵魂就会不朽。
石俊说道:
正如苏格拉底在招待会上所说:“美不表现在一张脸、双手或身体的某个其他部位,也不表现在语言或知识上,也不表现在某个地方,不表现在动物身上,不表现在地面上,不表现在天空上,也不表现在其他任何东西上,而是表现在它自身和它自身中永远是唯一的类型。”
看来我们误解了柏拉图。受他的“理念论”影响,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所谓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纯粹理性的“精神上的爱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他心中的爱甚至可以让人绝望。柏拉图并不反对肉体之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倡“同性之爱”。但这绝不是他对“爱”理解的终结。他的爱早已超越了具体的情感,达到了对美善的永恒追求。这样的追求,在如今这个情感泛滥的时代,或许能给我们一个永恒的方向。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