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近代中国三位重要代表人物(近代历史人物)

近代历史人物(近代中国的三个重要代表)

大家好,这是小波读书。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书是中国近代史。这本书讲述了:从清末到民国初年,近代中国面临了哪些挑战?以及当时几个有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洪秀全、曾国藩。

01

我们前面讲了第一部分的内容,晚清政府面临哪些挑战。接下来分享本书的第二部分,介绍当时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林则徐,李鸿章,康有为。

当时晚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我们就来看看清朝有没有这样的人来改变国运。林则徐是当时清朝最火的一个。虽然他一直推崇古法,但在广东接触洋人时,他知道中国的武器不如洋人,于是大费周章在购买枪械枪支,同时派人翻译了大量外国著作。后来这些资料交给魏源写《海的地图集》,而《海的历史》

虽然林则徐做了这些努力,但作为传统士大夫,他的很多决策还是受到原生环境的限制。比如鸦片战争前,各种迹象表明战争即将来临,澳门的葡萄牙人曾经告诉他,英国从大陆和印度调集了12艘军舰,正在来中国的路上。林则徐认为这只是虚张声势的正义。后来英国要和清政府开战的消息众所周知。美国领事要求尽快允许美国船只进港卸货,以避免损失。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缺乏国际外交经验的林则徐认为这仍然只是谣言。甚至当四艘英国军舰到达广东水域时,林则徐仍然认为所谓的军舰只是英国商船,使林则徐误判了形势。

结果鸦片战争爆发,他后来被清政府扔出去当替罪羊,平息了英国人的怒火。后来,林则徐虽然在官场上有过风风雨雨,但在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的位置上,都没有公开主张改革。他只敢在给朋友的私信中谈论时事。书中的结论是,林则徐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物,他看重名誉甚于国家。但是,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林则徐有独立的决心和勇气,但作为一个传统的官员,他早年的失败经历太过刻骨铭心。同时,他虽然尽可能地了解世界,但仍然缺乏对国际社会的客观认识,他无法帮助中国走出当时的困境。

02

二号人物李鸿章有机会改变当时的局面吗?我们知道他是当时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可以从外在和内在两个角度来分析。甲午战争前后,各种外交手段都被用来争取西方国家的援助,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始终是现实的。同时,甲午战争之前,西方国家还忙着瓜分非洲,没有精力照顾中国,所以西方国家都想看着中日一战消耗对方国力。甲午战争后,德、俄、法三国迅速跳出来,对中国的遭遇表示同情,认为《马关条约》过于苛刻,于是三国开始干涉日本对辽东半岛的占领,最后日本归还辽东,但作为赔偿,赔款增加3200万两白银作为赎回辽的费用。这个时候中国肯定还不起,于是俄罗斯答应帮中国从法国和俄罗斯的银行贷款。

俄国与李鸿章的积极接触促使他签订了《中俄密约》,直接引发了日俄战争和九一八事变。李鸿章离开俄国后,去了西欧国家。当时很多国家已经把李鸿章当成了清朝的代表,甚至看到了李鸿章而不是清朝皇帝。可惜国力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即使在外交上缺乏自信的李鸿章也没有得到各国的根本支持。而是李鸿章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事后多年被人唾骂为汉奸。

对内,李鸿章领导了自强运动。比如他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第一家钢铁厂、第一家机器厂、第一批军工厂、第一批现代化部队、第一批正式留学生、第一批现代化海军、第一条电报线等。他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提出海防重于陆地防御的官员。即使在今天,他的海防思想仍然非常重要。李鸿章在各地的书院和军校,培养了一大批后来的著名人物。可以说,他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物质基础。他比林则徐走得更远,但问题是他的改变仅限于物质上的改变,并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源。因此,他在挠自己的靴子。考虑到他自己是清朝的官员,他做政权改革真的很辛苦。反而因为之前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他的功绩被污点掩盖。可以说李鸿章的一生是“权倾一时,谤遍天下”的一生。总的来说,他不是一个能改变当时局面的人。

03

李鸿章碰不到整体改革,但另一个人尝试了,而且忠实地执行。他就是康有为。康有为是一个传统的学者。他没去过外国,不会说外国话。但到了香港和上海,看到外国人的工作生活井然有序,让他瘦了下来,受到很大刺激。他认为这种美丽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文化底蕴。这些外国人不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野蛮人。

可惜当时国内还没有西方政治经济方面的书籍。康有为只接触过一些天文、地理、科学和宗教的初级书籍,但他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他可以举一反三,但让他找出一条政治改革的道路。他拿孔子当挡箭牌,告诉人们孔子其实是一个改革家。孔子写《春秋》的目的是为了改革。这些言论让康有为很快就明白了。

当康有为获得举人奖时,他借机组织学生活动并出版报纸来宣传他的观点。一方面,他在思想上有孔子撑腰;另一方面,他需要找到实际的政治支持。在这里,他选择了当时清朝最有权势的皇帝。

康有为和皇帝谈治国之道,深深打动了皇帝,从而进行了变法维新。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两个。第一,以后要考政经谋略而不是八股。二是调整行政组织。他裁掉了许多误用的官职和官职,同时增设了农工商总局来管理经济建设。但历代的政治改革,总会触动一些阶层的利益。维新变法废除八股,得罪了不少文人。好在他们学了一辈子八股,期待科举能改变他们的人生。结果突然被通知不考了,就拼命骂康有为是洋奴汉奸。而那些被废的官员都恨他。

最后在野党请求当时执政的慈禧太后,康有为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没想到,袁世凯出卖了他们的秘密。最后的结局是皇帝锒铛入狱,康有为逃亡海外,新政只持续了百日。后来流亡海外的康有为多次举起改革大旗,但最终沦为政治舞台上的配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