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采访范文(如何写人物采访)
人物采访是记者要求新闻人物回答具体问题的一种方式,是记者有目的地对相关人物进行专题采访的一种方式。是一种以记者与人物的对话为基础,获取直接素材,穿插背景素材的特殊传播。
它比一般的报告更详细、更生动。采访中,面试官和记者是不可或缺的。面试的特色在“特”字,重点是面试。人物访谈既强调新闻性,又强调政治性和可读性。与其他新闻形式相比,人物访谈的可读性具有亲和力。因此深受观众喜爱。
写人物专访的难点在于要求高,关注度高。写人物专访的难点在于如何不平淡,如何写出特色鲜明的人物。如果读者看完之后能记住这个人物,并与其他人物区分开来,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人物访谈。
生动的人物,典型的事例,生动的细节,都有赖于采访的成功。记者和采访对象的沟通是最重要的方式。选得好,选得细,就会对人物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就能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发现人物的闪光点和不同点,进而更准确地提炼主题,让读者想看、爱看,觉得可信、可亲、可学。面试失败,即使精心操作,也写不好。采访的质量,记者的提问技巧尤为重要,问得好、问得准,有助于打开被采访者的话匣子。
目前,记者在提问中容易出现以下缺点:
一、问题太大空,让被采访者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些记者还是喜欢“你怎么看”等“老三问”的陈词滥调。
二是记者口头表达能力差,提问不能言简意赅,切中要害。有记者轻描淡写地提了几个问题,重新写了一遍,却没有如愿以偿。他们往往有出色的书面能力,糟糕的口头能力和理解上的偏见:他们认为注重口才是炫耀,不务实。经常会有记者提问,说很多绕不开主题的话,比如问一个农民企业家,他下一步的打算,是否打算补贴农村教育。说白了,不仅被采访者一头雾水,就连记者自己也没听懂他说的话。
第三,记者的采访态度不端正,也是知识有限。有些记者漫不经心的提问,不理解对方的回答,让对方产生心理上的反感,从而与记者拉开心理距离。这些都无形中影响了受访者的谈话兴趣。
受访者容易出现以下情况:
第一,主观上我很配合采访,但是因为紧张或者激动,张不开嘴。来自基层的农牧民和工人容易出现这种现象。
第二,被动应对面试。虽然开了口,但总是偏离主题或者有意识地回避记者的一些敏感问题。
三、被采访者带领记者跑,被采访者滔滔不绝。记者控制不了局面,采访花了很多时间。看起来他记了很多,但需要的不多,既费时又费力。
关于写人物采访的建议;
针对以上不足和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同行讨论。
首先,围绕主题提前设计一些重要议题。采访时,记者要确立主题,提前围绕主题精心设计几个问题。有些问题可以现场发挥,但关键问题一定要准备好。记者在采访前明确话题,既能保证采访的针对性,又能减少时间的浪费。记者一定要有几个开门见山的问题,提前做好充分的估计,不打无准备之仗。
一些口才不是很好的记者,用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第一,可以自信,临阵退缩也不会慌。第二,也可以提前练习提问。几个问题其实就是面试的大纲和思路。它帮助记者控制局面,引导采访者进入主题。之前采访一个女商人,这个女商人见多识广,有很强的表达欲,但是说了很多总是跑题。所以提前设计好的几个问题就派上用场了。她跑题了,就会被问回一个问题。
第二,用专家的话提问。行家一伸手就知道有没有。记者一开口问,被采访者就能看出你是否了解他,你对他的工作了解多少。记者问一个外行人,很难得到被采访者的认同,所以无法深入交谈,记者也很难探究被采访者的内心世界。
记者要和采访对象交朋友,触动他们最敏感的神经,挖掘他们的内心。最容易找到的共同语言就是受访者的行业话题。这对于面试内向、害羞、胆小、说话困难的被面试者很有效。记者可以问一些熟悉的话题来引导他发言。最简单的就是和农民谈谈他的庄稼施了什么肥。跟牧民谈生几只冬羔;和司机聊聊车的型号和性能。
当然,不要装懂,装专家。比如记者采访下岗再就业典型案例,采访对象是针织品。以前采访纺织行业很久,对针织了解很多。面试时脱口而出氨纶、细线针、圆织机等专业词汇,让面试者大吃一惊。她认为自己很重视自己的行业,无形中拉近了自己的心理距离。这次访谈用了8个小时,受访者说出了他们想说的和不想说的。情况很好理解,沟通是真实的,有感染力的。
第三,问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安抚受访者的情绪。对于一些由于激动或紧张而不能迅速进入状态的采访对象,为了让他们的情绪平静下来,记者可以先聊一些与话题无关的话题,放松一下。通过轻松的话题让对方放松情绪,尽快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一盆花,一次经历,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或者对方的兴趣爱好,都可以成为提问的话题。
有一次,我采访一位英勇牺牲的警察妻子。警察嫂子静不下心来,就问起了他们的女儿。她从年龄开始,问女儿说了什么,对父亲去世有什么想法,然后引出了采访的主线。在采访残疾人音乐家方方(国际大奖获得者)时,因为不喜欢采访,紧张,采访无法进行,就问了古典吉他和民谣吉他的区别等熟悉的问题,让他放松了下来。
4.对于回避面试的人,提出对方感兴趣的问题,诱导其配合面试。老话说,采访也是诗外功夫。丰富的知识确实有助于面试。采访一个决心改革的全国先进法院的院长,院长怕宣传自己的恶劣影响。事先知道被采访者对古代汉语有很深的造诣,对法家思想和军事有很深的了解,就问他对韩非子、荀子、商鞅、吕春秋的评价。通过他对商鞅“轻罪重刑不来”的看法,那么被采访者自然就谈到了他的改革。采访继续进行,改变了受访者的态度。原本面试时间限定在半个小时,不知不觉延长到了五个小时。
第五,提问时兼顾双方,问听众想知道什么。记者在采访人之前应该总是仔细思考。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想想读者想了解这个人物什么,他会对什么感兴趣。读者只有心里想着读者,才会喜欢看你的文章。同时也要站在被采访者的角度考虑:他想告诉读者什么,他有哪些好的经历和闪光的东西,能给读者以启迪。只有双方都想到了,记者提出的问题才会引起双方的兴趣。注意保护受访者隐私,不要问低俗、好奇、无关的问题。
6.记者的提问态度要真诚、客观,不要人身攻击。不要问暗示性的问题,以免诱导或限制对方的回答。以探索和咨询的方式问更多的问题,而不是用生硬和评判的语气。提问的方式是根据不同的对象进行提问、提问、引导、唤起等。记者在与被采访者打交道时,要时刻记住自己是穷酸贱贱,有钱不害臊,用平和的语气提问,说话真诚,没有训斥和嘲讽。
七、提问要开门见山,提问要中肯,通俗易懂。问题应该是开放式的,应该用how、what、how这样的词,给对方广泛的答案空。不要像法官一样问“是或不是”。提问要具体,大问题可以分成几个小问题。比如问一个农民“你知道怎么维护消费者的利益吗?”可以分为:“你身边的人买过假冒伪劣的东西吗?”“买了怎么办?我能在哪里找到它?找谁?”
8.提问时注意“五不”:不要长句、不要倒装句、不要否定句、不要模棱两可的问题、提问时不要杜撰词语或特殊名词。学会多说,把长句分成短句。
九、适当使用一些挑衅的方法。充分发挥激励者的作用。有分量的尖锐问题,一些回避话题的面试官不得不直接回答。在一次成功的面试中,你问的问题不应该得到别人的附和,也不应该问泛泛而谈的问题,这样才能突出其犀利的一面。分量问题是记者水平的体现。法拉奇是一位著名的记者,他以尖锐且近乎挑衅的问题而闻名。
他在采访一位致力于变革的单位领导时提出:“如果你用这种强制手段进行改革,群众会指责你权力专制,可能会影响你以后的政治前途,你可能会成为受害者。对此你怎么看?”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领导的关注和兴趣。采访结束后,他说:“我本来想处理的,但是我看完材料了,你这个问题还得让我说。”在采访一位有争议的企业家时,他直言不讳地问道:“人们对你褒贬不一。对此你怎么看,如何评价自己?”这个问题打开了被采访者的话匣子,扯掉了他的防护服。后来被采访人说:“你是第一个涉及这个问题的。我立刻觉得你很了解我,公平平等地对待我。”
用生动的人物写采访是作家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问好问题是关键。向问题问好,只需迈出第一步,靠近目标。
案例赏析:丁聪不老。
目前,媒体对人的成功采访并不少见。如《长沙晚报》1997年11月23日刊登的《丁聪不老》(附后)。从外观上看,虽然题目中没有“采访”二字,也没有“采访”一栏,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物采访,可以作为范文。俗话说,拿七分,写三分。这次面试与其说是成功,不如说是成功。
丁聪不老
10月,小阳春温暖的阳光洒在城市的每个角落,感觉“春暖花开”。当我们在林峰酒店拜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我们有了一次“春风”的体验。遇到丁老,他赶紧让座,他老婆沈大姐给我们泡了杭州的龙井茶。话题自然就从丁老的健康说起。
丁,1916年生于上海。他今年已经81岁了,但依然有着真正的黑发和红润的脸色。我问丁老:“你的养生之道是什么?这样80不老?”丁开心地笑着说:“嗯,真是帮了我的‘饲养员’大忙了!”她用手指着沈大姐夫人。一句话,大家哄堂大笑。
在家里,沈姐姐是名副其实的“家长”,里外忙碌。尤其是展览期间,丁老因身体不适住院,沈大姐家-展-病房转了一圈又一圈,她才设法让展览圆满落幕。
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交谈。当我问丁老有什么爱好时,丁老清音笑着说:“我不养猫,也不喂鸟。”沈姐姐插话道:“我只种些草,好伺候。但他还要加一个“毒”字!”丁杰介绍:沈同志种的是满身带刺的仙人掌。他幽默地补充道:“所有的刺当然都是毒草。”房间里的每个人似乎都心领神会,相视一笑。
50年前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知道丁聪是一位著名的漫画家。抗战时期,他的讽刺漫画影响深远。1945年,讽刺国民党政府官员腐败的伍兹·邓柯和禁止普通人说话的“好公民”雕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长期从事各种画报和舞台美术设计的编辑工作。建国后,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1957年后,他的创作因“众所周知的原因”而中断,直到20多年后的1979年,他才重新创作讽刺漫画。那时候“小丁”已经是60多岁的老人了。不过他真的是来了个“青春焕发”不断有新作出来。
1980年后,出版了《阿q正传插图》、《丁聪连环画》、《古代趣图》、《今日趣图》等,最近又出版了《绘画隐喻二百首》。这本书是陈思毅先生写的,丁聪画的。原来是每期《读书》杂志刊登的图文。王蒙、闫文静、王朝文、方成为本书作序。这本书虽然是用古文的形式写的,但字字句句都在讲述当今的大事,难怪读者如潮水般涌来。
当我拿出《中国当代漫画家词典》让丁老签名时,丁老笑着说:“别看我的名字在这本词典里,只是个名字。别看我老是第一,因为我的‘丁’字笔画最少!”他一边说,一边在书上题词。我一写完,他就真的写了“丁聪,一个挂名顾问”。大家都说丁太太谦虚。然后,我们谈到了如何幽默,如何让人发笑。丁笑着说:“一个清官做反腐报告,老百姓觉得正常,不好笑;如果一个受贿的人在台上大谈反腐,会有搞笑的效果。但是,仅仅让人发笑是浅薄的,真正的幽默是让人笑过之后再思考,思考之后再感叹,甚至哭出来。幽默讽刺,一定要在笑声中隐藏一个善意的机会,刺破邪恶,化解邪恶,才能成功。"
谈及丁老的笔名“小丁”,丁老的介绍是:小丁简单,易记易写。国民党时期不是整天抓壮汉吗?小丁的意思不是“壮汉”,而是小人,意思是小人物。笑,虽然丁老像小辈一样开朗活泼,我们还是叫他“丁老”,因为,无论如何,我们面对的是一个80岁的长辈。
丁从来不在晚年,更谈不上晚年。他的创作如此丰富,当然和他的生活积累、形象积累、技巧训练有关。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那种完美的程度。"
显然,这篇采访的作者李英宗把自己当成了导演。笔者采访著名漫画家丁聪时,就从丁老的健康说起。作为当时已经80多岁的丁老,自然乐于谈论这个问题。这就找到了打开丁老话匣子的突破口。
接下来作者和丁老聊到了兴趣爱好,讽刺和幽默。在人物访谈中,与被访谈者交谈是一种重要的引导方法。这种方法叫做语言引导。
最神奇的是,在和丁老谈幽默之前,作者拿出一本以丁老为顾问的《中国当代漫画家图书辞典》,让丁老签名。这叫行为引导,是人物采访中另一种重要的引导方式。
得益于作者的成功引导,不仅打开了主角丁老的话匣子,还吸引了作为配角的丁老太太不时插话。这是笔者在人物采访中所期待的。
一般情况下,有了主角的言行,对人的采访基本就能写出来了。如果有主角的言行,有配角的言行,有作者的言行,那么我们就可以写出更生动的人物访谈。
笔者在为丁老夫妇指路的同时,也观察了当时的情景和丁老的长相。所以这个访谈包括了作者的提问,动作的叙述,丁老漫画创作的叙述。有对丁老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也有对丁夫人语言的描写。有关于丁老的抒情评论。文章在内容和表达上都是丰富多彩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要采访好人。作者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要把采访当成一出戏的彩排,自觉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自觉地把被采访者当成主角,自觉地把被采访者身边的人当成配角。作者要用文字和动作来引导主角和配角,把主角和配角的肖像、言行和当时的情景拍下来。另外,在后期处理的写作过程中,要注意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如果你能基本做到这一点,你一定能写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人物专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