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人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人色本性)

人性(什么是人性?)

战国时期,面对封建领主的霸权,礼崩乐坏。孔子出于维护周礼、制止战争的动机,试图唤起人们内心的“良知”,从“道德自强”的角度制止战争。所以他对人性给出了“生命之初,性本善”的结论。

然而,要求野心勃勃的王子们停止攻城掠地不是更好吗?孔子的呐喊在激烈的硝烟和血肉横飞中显得太微不足道了。

当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初期,法家走上了历史舞台。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法家废除礼治,强调法治。一切以攻心为前提,所以韩非子提出了“性恶”的观点。他宣扬人性本“恶”,需要用法律来约束,从而约束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行为,以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从上面不难看出,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是时代和阶级的产物。

那么,人性是什么?最中性的表达应该是“自私”。

第一,人有两个生理本能,一个是食欲,一个是性欲。让人类靠食欲生存;让人类的性发展。这两种本能是基于需要和占有,从而成为自私的根源。

2.1883年,恩格斯在悼念马克思时指出:“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一直被纷繁复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事实。人首先要有吃、喝、穿、住,才能从事政治治理、经济、文化、法律等”。恩格斯的论述和明确阐述了自私是人的本性和起源。

但是,任何事情发展到极致,都会走向反面。人类自私的本性满足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自私和恶性的扩张已经严重危及人类的安全,直至导致动乱和战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是人类自私本性无限恶性发展的结果。因此,无论是古代圣贤还是现代思想家,都希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类自私的本性,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让人类共享和平。比如孔子提出“克已归礼”;孟子提出“我老,人老。我年轻,我也年轻。”孙中山提出“天下为公”;信息网毛主席提出“为人民服务”。等一下。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对抑制人的自私本性向恶性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极大地刺激了人的自私本性。结果,侵略和剥削成为富民强国的手段。这种只会让少数人、少数国家富裕起来的社会制度,只会给世界带来贫穷和灾难。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有制,却把人类的自私本性限制到了最低限度,给全人类带来了公平和共享,从而是人类共同的曙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