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读政策(2021年高考可以复读吗)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并不是每个考生都能考上自己满意的大学:有的考生高考失利,有的考生成绩不满意,有的考生志愿填报失误,有的考生对专业失望等等。因为种种原因,每年都有很多人选择复读,高考复读生越来越多的现象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选择复读不仅是每个人的权利;更有甚者,高考时,除了军队院校、公安院校、大部分院校的学生,以及部分专业(如医学8年制专业)明确规定不允许复读生(或年龄限制),复读生和应届毕业生几乎没有区别。。
基于此,每年都有部分考生在高考后选择复读,即使考了高分,却达不到理想目标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2019年四川高考后,网上报道理科前一万名有6000多人是复读生。虽然这个帖子后来被证明是谣言,但是根据2019年四川高考分段表,文科前一万名最低分是560,理科前一万名最低分是645。竞争真的很激烈。
以湖南省为例。2019年湖南省参加高考的49.9万考生中,复读生5.6万人,占11.2%。按照10%的比例,今年1071万高考报名者中,有多达107万是复读生!更何况有的地区还远不止10%!
按照2019年81%大学的录取率计算,如果剩下19%的落选者选择复读,今年的复读人数高达195.89万!
2019年8月,安徽毛坦厂中学近1.2万名复读生向学校举报,也有学生称他们班有10名学生是复读生。
2019年广东高考放榜一个月后,某教育机构新一年的复读课程已经开始。据该教育机构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1000多名学生来学校上课学习,各校区学位余额不多,呈现供不应求的趋势。
很多人认为大量复读生的存在对应届高考考生不公平。原因在于,在每年高考人数固定的情况下,高考复读生越多,自然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高考失利,然后他们又会复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一方面,近年来高考复读生大量存在,令应届高考考生及其家长担忧。他们认为复读生在心理承受能力、应试技巧等很多方面更有优势,不仅浪费了原本属于应届高考生的教育资源,也抢走了原本属于应届高考生的升学机会。
另一方面,由于今年疫情,很多同学的复习节奏被打乱了。虽然高考延期了,现在也基本返校了,但是很多同学还是想给自己准备一条路——复读。
现在大家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以后还能不能继续复读?复读生真的会因此减少吗?
贵州: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
2020年4月20日,贵州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指出严禁公办普通高中招收复读生。这份通知让近年来备受争议的高中复读生问题再次引起关注。(点击了解通知原文)
四川:省级示范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
4月8日,四川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2020年四川省普通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所有公办和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招生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同步注册入学。其中还提到,省级示范普通高中不得举办复读班,举办复读班的学校要严格登记学生信息。(点击了解通知原文)
云南: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
去年,云南省教育厅出台了云南省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其中,从规范办学行为、严格管理校外办学机构、家庭履行教育监护职责、加强政府管理监督四个方面明确了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措施。其中,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借读生或择校生,公办普通高中不得招收复读生。
大庆市:
普通高中不举办复读班。
最近有家长向大庆教育局询问复读的消息,大庆教育局回应!
网友“杨嘟嘟”问政:
你好,我在网上看到今年高考后,复读将被取消。这是真的吗?
4月5日,大庆教育局回复如下:家长好!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定,普通高中不举办复读班。想重新参加高考的同学,可以社会考生身份报考。
虽然贵州、四川、云南、黑龙江等省已经明确严禁公办高中和省级示范中学招收复读生,但是国家层面并没有完全禁止所有学校招收复读生,所以我哥觉得其他地区的学生高考失利还是可以选择复读的。即使这个政策实施了,那些真正想复读的学生,还是可以选择去私立学校,只是花费更多。当然,对于复读来说,高考改革也是悬在头顶的一把利剑!
这些消息让很多学生和家长感到担忧,因为停止招收复读生意味着那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将来只能选择一个不好的大学或者去学费昂贵的私立学校复读。如果要在私立学校复读,很多普通家庭的学生很难负担得起高昂的学费。
但考虑到高考的公平性和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这一政策的出台也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对院校或专业不满意,选择不报到或退学复读高三,这就大大降低了新生的升学率,严重影响了大学招生秩序和正常教学,占用了大学招生指标,导致想上大学的分数略低的考生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对公共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实所谓的“复读生”概念已经不存在了,只有应届毕业生和往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为高三应届毕业生,往届毕业生为社会考生。公办高中不再招收复读生,但并不意味着会取消社会考生。比如我们在新闻上看到的23次参加高考的最好的“高考钉子户”、52岁的石梁,就是作为社会考生参加的高考。
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6个省份已全部实施新高考。2021年起,湖南、湖北、河北、辽宁、重庆、江苏、福建、广东等8个省市将实施新高考改革。也就是说,2020年高考是新高考前的最后一次。
目前高三学生采用的是数学、英语+文学/理科的老高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不同是采用3+1+2模式,总分750分:
语文、数学、外语各150分,共450分,计入高考成绩。
或者物理历史试卷满分各100分,共100分,计入高考成绩。
“四选二”(化学、生物、地理、政治)每科100分,按年级分配,也是每科100分,共200分,计入高考成绩。
统一高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不分文理。数学没有文科数学,也没有理科数学。文科分科取消,从此没有文科生和理科生!
新高考考生从高二开始选科(有的学校会从高一开始选科)。他们在物理和历史两科中任选一科,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科中任选两门。共有12种科目组合。
现在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没有经历过选课。如果今年高考后选择复读,很多同学会因为课程问题被限制在大文和大理(政治、历史、地理、物化)的学科组合。
如果你想选择另一种学科组合,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追赶应届毕业生,弥补你落下的课程。这对于复读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
此外,由于新高考模式的实施,高校的招生要求也将发生变化。高校会公布各专业选考科目的要求,考生必须按要求报考相应的专业。复读生可能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这些大学的专业招生要求,熟悉这种新模式。
甚至在一些省份,考生还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进行复读。他们之前学的是老课程老教材,要面对新课程新教材去复读,需要的时间更多。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你预料不到的因素。比如今年受疫情影响,截至目前,大部分省份的高三学生已经开学复课,但很多培训机构仍然达不到复课条件,导致很多已经注册为“社会考生”、正在培训机构准备高考的复读生仍然无法开学。
我们也想尽快回教室学习。私下交流的时候,我们都觉得一直在线上课很焦虑,有些复杂的问题还不如面对面讲解有效。
作为复读生,我们压力更大。虽然高考已经推迟了一个月,但是我担心,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还有很多知识点还没有搞清楚,但是我们还没有被允许开学。我真的不忍心再来一年。
复读与其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如说不努力才是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
追求梦想是每个人的权利。复读是考生在高考专业选择前追逐梦想的选择之一。每个人都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与应届毕业生相比,复读生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心理压力和费用要大得多。
毕竟谁也不想成为高考失利的那个人。
虽然,很多同学都喝过这种鸡汤:
考试不及格不算什么。
考试失败不代表人生失败。
只要你想去做,你的人生就会有无限可能。
......
但是,当面对高考失利时,安慰和鼓励就变得无足轻重,因为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弥补,才能赶上同龄人。
所谓的鸡汤,只是人生失意时的安慰剂,但绝不是懒惰的借口。
我见过很多高中生在工作。虽然知道成绩很差,但还是不爱看书。每天放学就想玩手机。
每当老师和家长劝他的时候,总是说:万一他考砸了怎么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条条大路通罗马。
很多同学太幸运了,结果出来后才后悔。
高考是第一次面对现实的困难,所以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失败不仅仅是考试的失败。
高考失败留下的心理阴影更大。
高考前,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简称A、B、C。
A级考生分数高,目标明确,在确定能考上好大学的情况下努力学习。
c、当考生成绩较低时,接受并默认“未考上名校”的结果。
只有B和其他同学成绩在中游,能不能上名校,三流大学的结果是不确定的。
学者研究表明,B等考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往往更差。但与此同时,这类考生也是最努力的,往往比A、C成绩的考生花更多的时间来提高学习成绩,所以成绩中等的考生对高考成绩的期望值更高。
高考失利可以说是对这类考生的严重打击。对于期望考上名牌大学的考生来说,心理落差更大,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情绪变得更加敏感。
不同的考生对考试失败有不同的归因方式。态度积极的考生倾向于对考试失败进行可控归因,认为考试结果是可控的,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成绩。
态度消极的考生会对考试做出不可控的归因,认为考得好可能是因为“运气好或者题目简单”,而考不好是因为能力不足。
这样的学生虽然会选择继续努力,但当再次失败时,自卑心理会进一步爆发,态度消极,阻碍自己以后努力学习。
考砸了的同学,对未来的期望可能大大降低了。高中失败经历越多的学生,自卑感和愤怒感越强。
所以,高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考试。
高考失利意味着多走弯路。
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同学都觉得路漫漫其修远兮,学业结束都在打工。如果是,为什么这么早还这么努力?
虽然人在完成学业后都想工作,但中间的过程却大不相同。我们来看看高考后有多少路可走:
1.高考/提前招生→本科录取→毕业(考研)→工作
2.高考/不高考,单招→高考录取→毕业(转学)→工作。
3.高考→本科录取→毕业(考研)→工作
4.高考→大学录取→毕业(转学)→工作
5.高考→失败→工作
6.不高考→工作
虽然所有的学生都达到了同样的目标,但是中间经历的环节却大相径庭。没有考上好大学的学生,会错过很多和同龄优秀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
但是现在就业环境越来越严峻,很多企业的招聘门槛都是本科。如果高中毕业就早早出去工作,虽然比同龄人早几年自立,但是想要找到一份高薪且稳定的工作会非常困难。
其次,刚毕业的高中生十七八岁,过早进入社会工作,不利于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所以高考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方向。如果你不想提高自己的学历,不想将来有一份稳定可靠的工作,你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甚至走更多的弯路,才能和同龄人并驾齐驱。
高考失利影响以后的生活环境。
高考是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高考的分数也是很多考生学习能力的第一个区分,直接决定了他们未来四年将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会遇到什么样的人。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的环境也创造人。
大学一般有三个主要特点:生源质量差,学校管理松散,教师能力弱。
所以当时在打算升级或者考研的时候,往往事与愿违。
自制力差的话,受环境影响会更大。如果在学习氛围不够浓厚的环境中学习,就会在学习上更加懈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当然,任何环境都不是完美的。消极的人被环境控制,而积极的人会控制环境,但要弥补这次高考失利的遗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看过这样一段对话:
问:“我看了很多书,后来大部分都忘了。读书的意义何在?”
答:“我小时候吃了很多东西,现在都不记得吃了什么。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些已经长到我的骨子里了。读书对思想的改变也是如此!”
所以读书不仅是改变你未来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你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读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工作,更是为了从书中了解更广阔的世界。
所以,我也想告诉你,高考失败不代表人生失败,但如果高考成功了,你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复读永远是最后的手段,不是有准备的撤退。
第一,“拖延症”写在人的骨子里。一旦有了退路,肯定不会全力以赴。
第二,没有经历过复读痛苦的学生很难。雪哥还整理了几个去过的人的复读故事,采访了几个复读的同学,看看他们的复读经历。
一天过去了,高三结束了。
哭了无数次,想放弃了无数次,在花了无数次。那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忍”。我总是这样安慰自己:坚持住,坚持住,熬过今天剩下的日子就好。当时我就下定决心,如果我考得不好,我就不会再考了。
@小欢子
以辣椒油为伴,以咖啡为友。
感受最深的是我学会的对抗睡眠的偏方。辣椒油可以用来擦鼻子,香油可以涂在鼻子下面,钢笔可以用来戳大腿,雀巢咖啡可以干着吃。说实话,大部分人的痔疮都只是高考坐出来的。
@摆pose
发誓再也不来了。
我不知道。我去操场哭了几次。总之,每次坚持不下去了,我就告诉自己还剩多少天,然后我就熬过去了。当时觉得就算这次考的很差也不会复读了。
@爱的快乐
苦,却不敢说。
复读一年后,我感到很痛苦。考不好也不敢给父母打电话,因为这毕竟是自己的选择。我是个爱面子的人。我不敢和高中同学联系。我害怕我考不好,会被他们嘲笑。现在想想真的很幼稚。
@可口可乐2333
压力很大,遇到了志同道合的人。
我一个人带着行李去重读了。当时全家人都反对,没有人支持我。复读学校的宿舍是十人一间。每个人都早出晚归。他们互相学习。压力非常大,但他们也结识了很多“同甘共苦”的好朋友。
@说走一半
第三,高考改革,2020届高中生是最后一批实行“文理分科”的考生。复读需要面对新高考的挑战,适应的过程需要很长时间。
好奇博客信息资源站长这样总结:
也许这次可以重蹈覆辙,但明年可能要面对的可能是
全新的教材,是你没见过的知识点;
新高考政策,3+1+2,没有文科班;
新高中轮班制体验了提前上大学的感觉,jio。
这样,也许你今年的“复读”就相当于“复读”了!
拜托,这一次,不要试图重复。与其把希望放在来年,不如珍惜当下,努力工作!
声明:本文由高三学生你好,贵州省教育厅,四川省教育厅,郑铮大清,初中伴站,艺考圈,袁腾高三学生,高考直通车团队等整理而成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