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复旦大学校庆抄袭频发(复旦抄袭)

复旦抄袭(复旦校庆频繁发生抄袭事件)

复旦大学这几天是火了,国内媒体甚至国外媒体都在或痛苦或开心的讨论复旦校庆宣传抄袭一事。首先,复旦大学的标志被指控抄袭苹果公司的触控ID标志。然后复旦大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被说在创意、镜像信息资源、网头、文案等方面与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宣传片《探索者》高度相似。事情并没有结束,复旦大学就在一天前悄悄换上了新的宣传片,其中结尾通过校训牌的感人部分被查出涉嫌抄袭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整部宣传片。方使出了剑,说校庆歌《复旦幸运饼干》抄袭了日文歌的曲调。

抄袭需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是否实际构成抄袭,二是抄袭是否违法。著作权法没有直接规定“抄袭”,著作权法第47条第(5)款禁止的“抄袭”的法律解释与抄袭基本一致。保护有形的表达而不保护抽象的思想是著作权法的基本法律原则。简单来说,过度使用他人作品的具体或细节,可能构成抄袭和侵权。如果按照主题、语境或其他精神相似点,可能会有三种不同的结果:

合理借鉴,比如迪士尼动画片《狮子王》借用哈姆雷特的立意和关系图来构造精神相近但故事不同的动物漫画;

侵权,如郑宇的宫锁连城、琼瑶的梅花烙印;

其他许多已经构成抄袭但尚未达到违法程度的情形。

复旦抄袭事件回顾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类的指纹比树叶更复杂。复旦校庆的指纹LOGO与苹果触控ID logo的实体部分高度相似,尤其是在两个指纹的内圈,几乎重合,只是在外圈同一条线上不同位置有几处截断。如果这是巧合,概率低到闭着眼睛打开别人的保险柜。在无可辩驳的事实面前,校庆LOGO的作者竟然承认抄袭。

复旦女试飞员题材的宣传片和东京大学女航天员题材的宣传片《探索者》有很高的相似度。两部电影的主角都从飞行的时间穿越回大学时代,并通过教室、图书馆、实验室、校园地点等一系列场景。,浓缩了主人公学习生活的大学成长全景。这两个宣传片不仅在整体理念和角色设定上保持一致,在很多非常大的细节上如穿越书架、摘下头盔对着镜头微笑,甚至鱼缸都几乎相同。尽管制片人是复旦大学宣传部的副主任,他起初明确否认抄袭,但两天后他不得不承认错误。

令人意外的是,复旦大学用来替换第一部宣传片的备用片很快陷入争议。新宣传片结尾的一分钟片段与慕尼黑工业大学宣传片高度相似。但复旦新宣传片的主要部分是没有侵权纠纷的校园和校友风采展示,结尾通过广告牌的桥段是抄袭场景设计而非剧情。即使最后一段是抄袭,但创意抄袭的性质与东京大学的宣传片不同,并没有达到侵权的程度。因为没有听庆功歌,所以不再对比分析音乐是否构成抄袭。

校庆影片认定抄袭已成定局,复旦大学遭到社会和媒体的广泛质疑,包括著名博主魏武挥对抄袭的严厉批评。从一系列抄袭事件来看,包括一些当事人以复旦大学的名义声称宣传片“有点头脑风暴,与东京大学的宣传片完全不同”,百年苛求的复旦大学的学术声誉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

回顾抄袭事件的爆发,有几个细节特别值得思考:

首先,有复旦大学中层干部和复旦校友涉及抄袭。无论是官方代表还是以前的学生抄袭,都让人觉得抄袭已经成为一种集体习惯;

其次,从事件爆发前“创意”的经验总结和被质疑后的第一时间来看,抄袭者对抄袭的推卸否认和辩护,似乎已经习惯了抄袭;

第三,抄袭事件爆发后,复旦制片人家属居然接到威胁全家生命安全的恐吓电话。如此极端暴力的言行恐怕不是为了抄袭而是因为抄袭了日本作品。

第三,复旦大学官方微博今天就抄袭事件向公众道歉,并表示将展开调查,严肃处理。道歉是改正错误的开始,但复旦大学首先应该向东京大学道歉,其次才是关心复旦的中国公众;

最后,似乎唯一幸运的复旦校友比校方官员更早承认自己涉嫌侵权,并要求校方调查,尽快给出合理解释。

在推动国家创新的大背景下,复旦大学抄袭信息资源的攻击让公众失望是可想而知的。抄袭是学术的大敌。复旦大学作为中国学术传统最深厚的大学之一,已经处于各种批评的压力之下。但坦率地说,抄袭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复旦大学的问题,更是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日积月累的弊端。

为什么高等院校抄袭丑闻频发?

中国大学的全球排名确实一直在上升,清华、北大、复旦、南大、浙大都曾跻身全球大学前100名。然而,一项比较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进展并没有达到令人鼓舞的水平。先看横向比较,中国大学排名的上升速度落后于中国GDP的全球排名。中国的GDP已经超过了日本、德国、英国,但是无论从大学排名还是诺贝尔奖排名来看,中国都比不上这些在经济规模上被超越的国家。横向比较来看,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尤其是重点大学经费的增长速度高于我国高校科研教学实力的增长速度。换句话说,关于建筑中是否有大师的讨论将会持续很多年。

我认为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进展缓慢,抄袭是鸡和蛋的关系。一方面,学校制作人和LOGO设计人对于校庆的随意性,说明抄袭不是偶然的,已经被很多人所依赖。对抄袭的麻木,必然导致学术研究的退化。另一方面,现行体制下大学学术研究的边缘化是有意无意容忍抄袭的核心原因。

大学有两个根本,教育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需要独立、自由、轻松,这与行政系统建立在等级和权力基础上的价值体系相悖。大学的高度行政化使得物质资源和学术资源包括学术机会过度集中在行政人员手中,权力成为可以换取学术认可和头衔的硬通货,级别比学术重要得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习本身不再是目的,而是权力和等级的手段。如果抄袭能更快的达到目的,那么抄袭就成了值得肯定的理性选择。

学术边缘化使得学术伦理乃至大学体系中的所有伦理同时被边缘化。文科的学习不再是探索未知的社会规律,而是保持既定主题的准确性,证明不是争鸣,而是主旋律代替旋律。理工科从教学到研究都那么功利,很多导师都成了老板中的老板(请允许我向所有坚持良知和治学的老师致敬)。我没有科学的统计数据。请根据自己的经历自行判断。

我在东南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两个理工科研究生朋友空告诉我,我的导师在三年硕士期间没有给过专业指导,只让自己去老板的项目或者私企工作,他连饭票都不给我。无独有偶,两个朋友在毕业前一年被老师要求继续读博士,并且明确表示如果申请其他导师就不毕业。还记得10年前,一个学经济学的朋友让导师修改自己的文章。导师把他的签名改成自己的,他就拿去直接发表了。文章内容不变,但朋友连第二作者都没拿到。

复旦110周年陷入抄袭争议,真是悲剧。抄袭的集体无意识,已经不是单纯的法律意识的缺失,而是基本学术道德的丧失,学术道德的丧失已经不是复旦大学一个学校可以承担,必须反思的事情。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