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故事(激励你生活的5个小故事)
故事一: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没有理想。
一位老师给小学生出了一道作文题:“我的理想”。
一个小学生在笔记本上迅速写下了自己的理想:“我希望将来有一个面积为10公顷的庄园,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种下绿草。庄园里有数不清的小木屋、烧烤区和一家休闲酒店。除了自己住在那里,我还可以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合租,有个地方让他们休息。”
这个小学生的作文被老师要求重写,但他仔细看了自己写的东西,没有错误,于是拿着作文去请教老师。
老师告诉他:“我要你写下你的梦想,而不是这些梦幻空的想法,知道吗?”
小学生辩解:“可是,老师,这真的是我的理想啊!”
老师坚持说:“不,那不可能!就是一堆空的想法,想让你重写一遍!”
小学生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是我的理想。”
老师摇摇头:“你不重写,我不让你过。”
但是,这个小学生坚决拒绝重写,所以他的作文不及格。
30年后,老师带着另一批小学生去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享受着一望无际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和美味的烧烤。而这个地方恰恰是当年写那篇作文的小学生打造的度假庄园。
拿破仑有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有所成就,就要敢于重视自己,敢于梦想。有抱负的人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别人做不到的我还是能做到的。志存千里的人绝不会平庸,甘于做仆人的人绝不会做主人。
故事2:伟大往往来自平凡。
罗杰·罗尔斯是纽约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长。他出生在纽约一个臭名昭著的贫民窟,从小就生活在肮脏暴力的环境中。那么,是什么唤醒了他走出贫民窟,成为纽约州州长的能力呢?是自信!
有一天,当罗杰·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来,像以前一样伸出小手走向讲台时,他的老师并没有责怪他,而是温柔地对他说:“我看你细长的小指就知道,你将来一定是纽约州的州长。”
这位老师不是聪明的算命先生。他只是想鼓励贫民窟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建立他们的信心。然而这句话让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他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曾经给他打气,说他可以当五吨船的船长。这一次,老师居然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州长。真的是这样吗?这太令人兴奋了!于是罗尔斯记住了这句话,并对此充满信心。
信心激发了罗尔斯的能力。从此,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污垢,说话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他开始笔直地行走。在接下来的40年里,他没有一天达不到州长的标准。51岁时,他终于当上了纽约州州长。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说了下面的话:“信仰值多少钱?信仰一文不值,有时甚至是一种善意的欺骗。但是,一旦坚持下来,就会迅速升值。”
当一个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如果他的父母不断提醒他,你是世界上最棒的,你的失败是暂时的,你再做一次就会成功,那么他就会建立起再试一次的信心。现实生活中,天赋一般,表现平平,循规蹈矩的人占大多数。殊不知,平凡不等于平庸。伟大往往来自于普通人,很多有志于成大事的人,都是有着坚定信念的普通人。
故事三:有了目标,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学位的张(Juck Zhang)说,小时候是姑姑为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成就。张超的妹妹考上了北大,虽然她比张超落后一代。她是两代人,但她只比他大六岁,所以他们平时相处得很好。姑姑经常给张瑞敏描述北大优雅的教学环境,老师和同学团结奋进的精神,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场景。这些使张超对北大着迷。初中的时候,他就立志要考上北大。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的目标是考上北大。当我筋疲力尽想要放弃的时候,我想到了我的梦想;当我遇到困难想逃避的时候,梦告诉我逃避是不可行的;当我获得一点点成功时,梦告诉我,笑到最后的就是胜利……”
哪里有梦想,哪里就有动力。自从确定了这个目标,张超在学习上更加积极了。他在房间的墙上贴了几个大字:“北大,北大,努力!”他每天都用这个来激励自己。
进入高中后,学习的压力比初中更大,但张超一直坚持自己考上北大的目标,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都不放弃。经过高中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如愿考上了北大。他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在多次成功的激励下,张把目标定得更高。经过不懈努力,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成功进入哈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目标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目标的指引,才能产生动力,才能努力克服困难,向着目标奋勇前进。作为一个人,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和我们一模一样的人。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相信自己。要知道,多一分自信,就离成功近了一步。
故事四:有梦想就有动力。
一位名叫布罗迪的英语老师在整理阁楼上的旧物时,发现了一叠练习本。它们是一群孩子25年前的春季作文,题目是《我是…………我是………………德国人空进攻伦敦的时候炸了这些东西,他没想到
布罗迪顺便翻了几本书,很快就被孩子们奇怪的自我设计迷住了。举个例子,一个叫彼得的学生说他将来要当海军部长,因为有一次他在海里游泳,喝了三升海水,没有淹死。另一个学生说,他以后一定要当法国总统,因为他能背出25个法国城市的名字,而同班的其他同学最多只能背出7个。最神奇的是一个叫大卫的盲人学生,他相信自己将来一定会成为英国的内阁大臣,因为英国从来没有盲人进过内阁...简而言之,30多个孩子在作文中描绘了自己的未来。有些是训狗师,有些是航海家,有些是公主...各种各样的事情。
布罗迪看了这些作文,突然有一种冲动——为什么不把这些书重新发给学生,让他们看看自己是否实现了25年前的梦想?一家当地报纸知道了他的想法,并为他发了一份通知。几天后,信件从四面八方飞向布罗迪。他们中有商人、学者和政府官员,当然更多的是普通人。他们都说想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梦想,想拿到作文本。布罗迪按地址一个接一个地寄过去。
一年后,布罗迪只剩下一本没人要的散文书。他想,这个名叫大卫的人可能已经死了。毕竟已经过去25年了,25年后一切都会发生。
就在布罗迪准备把这本书送给私人收藏时,他收到了内阁教育部长布伦基特的一封信。布兰克特在信中说:“那个名叫‘大卫’的孩子就是我。谢谢你拯救了我们童年的梦想。但是我已经不需要那个笔记本了,因为从那以后,我的梦想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一天都没有放弃过。25年过去了,可以说我实现了那个梦想。今天,我也想通过这封信告诉我的其他30位同学,成功总有一天会降临到你们身上,只要你们不要让青春的梦想随着岁月而飘散。”
布兰克特的信后来被刊登在《太阳报》上,因为作为英国第一位盲人大臣,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如果谁能把15岁当总统的愿望保持25年,他就一定能当总统。
多少成功的例子摆在我们面前,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有了明确而伟大的梦想,才能产生不竭的动力。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即使面对戈壁险滩荆棘,也不会动摇有志之士的决心。只有跨过这些艰难险阻的人,才会写出人生最灿烂的篇章!
故事五:成大事者,必有志气。
三个工人正在砌墙。
有人上来问:“你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你没看见吗?我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起头笑着说:“我在建高楼。”
第三个人一边工作一边哼着歌,笑容很灿烂。他说:“我们正在建设一座新城。”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建了一堵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一名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的老大!
这就是神奇的命运!
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公,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借口。想想身边和自己出身相同的人,有些甚至不如自己,却已经爬到了人生的巅峰。俗话说,伟人心中有志向,普通人心中有志向。没有目标,什么也做不成;如果目标很小,你就做不了什么大事。同样是有野心的人,野心的“大小”决定了他们能否成功以及成功的大小。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本次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教育、环境等条件相似的年轻人。调查结果显示: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明确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非常明确的长期目标。
经过2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状态很有意思。
那3%的人,在过去的25年里,几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始终在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顶尖成功人士。其中不乏白手起家的企业家、行业领袖和社会精英。
这10%的人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实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管等。
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可以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但没有特别的成就。
剩下的27%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底层。他们都过着非常不幸福的生活,经常失业,依靠社会救助,经常抱怨他人和社会。所以调查员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成功起初只是一种选择。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成就,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从这个角度来说,一个人设定目标有多重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