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马云落子七年后,菜鸟成为行业“灭霸”了吗?(菜鸟与阿里的七年之痒)

菜鸟与阿里的七年之痒(马云去世七年后,菜鸟是否已经成为行业的“灭霸”?)

侦探创意

作者|洪剑

今年物流行业迎来了一个特别热闹的时刻:

4月29日,大云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正式入股,“四通一达”全部进入阿里巴巴阵营。

5月25日,大云宣布战略投资德邦,成为德邦第二大股东。

4月底,蜂巢盒快递柜宣布收费,纠纷至今未解决;

此外,上半年与拼多多关系暧昧的极兔快递进入国内市场;JD。COM的公共邮政快递开始在互联网上试运行。

新旧势力轮番上阵,格局不断搅动。

说到物流,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快递。据国家邮政局统计,2019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635.2亿件,同比增长25.3%。这是一个仍在逐年增长的巨大市场,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是承载海量快递的主力军。

但如果要问谁是物流行业的关键角色,通达系背后的菜鸟网络是一个排名更高的角色,尽管它不送快递。

与通达系、顺丰、京东物流不同的是,菜鸟的商业模式比较独特,业务比较复杂,所以虽然已经有7年的历史,但外界对它的了解还是比较模糊。

但由于菜鸟网络是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中的关键角色,其一举一动都会被阿里巴巴的巨头地位放大,涉及物流、电商、本地生活等多个关键领域。

换句话说,背靠阿里巴巴,菜鸟网络从诞生之日起就在行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什么是菜鸟?

菜鸟网络的出发点是解决物流行业的效率问题。成立前几年,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物流行业的配送能力并不尽如人意,仓库爆炸时有发生。

物流体验不好,以电商业务为主的阿里巴巴很苦恼。当初阿里巴巴也尝试过自己做物流,但是因为投入产出比太差,最后还是回归到自己擅长的平台游戏。

2013年5月,阿里巴巴集团牵头,联合银泰集团、复星集团、富春集团、顺丰、申通、童渊、中通、大云等成立菜鸟网络当时天猫出资21.5亿,占股43%。通达系和顺峰各出资5000万元,占股1%。

对于物流效率的问题,菜鸟网络的解决方案是搭建基础设施和数据应用平台,统一物流行业的数据标准,通过菜鸟网络的数据技术为快递公司降本增效。按照通俗的概念,菜鸟网络是快递公司的技术中间平台。

想法新颖,愿景美好,但菜鸟网络的计划并不好实施。对于被拉到一起的快递公司来说,最担心的是菜鸟网络会不会抢生意,会不会变成阿里的单纯运力。

怀疑在2014年尤为突出,当时菜鸟网络推出了标准化的公共电子发票平台,但通达系并没有太大的热情参与。原因很简单:快递发票是指快递行业在货物递送过程中,用来记录寄件人、收件人、产品重量、价格等相关信息的单据。快递公司需要发票来管理公司运营,用别人的发票系统无异于交出“半条命”。

为了释疑,时任菜鸟首席运营官的童弘文告诉通达系,菜鸟网络保证只提供产品工具,单号仍由快递公司发出。最终实现了菜鸟网络的电子面单系统,实现了包裹的数字化,打通了原本孤立的数据,提高了行业效率。

然而,菜鸟网络的意图远不止天上快递的数字化。

2015年5月,菜鸟网络提出了快递、仓配、跨境、农村、驿站五大战略,这意味着菜鸟网络从利用数据能力升级为与快递公司合作,深入物流环节和区域市场;到2019年,菜鸟网络宣布“一横两纵”战略,“一横”是指用数字化渗透全产业链;“两纵”是匹配新零售的端到端供应链能力,构建全球供应链能力。

可以看到,菜鸟网络的布局在不断扩大,从快递到全物流链路,从国内到全球,这大概也是菜鸟网络诞生之初的思路。

自2013年问世以来,菜鸟网络大量包围全国,质疑之声也随之而来。外界指责阿里巴巴借物流之名,利用土地升值牟利。当时有官员批评菜鸟网络“走错了路”。阿里巴巴回应称,菜鸟无法解决在云端搭建物流基础设施的问题,存储系统是支撑智能骨干网的“下半身”,“确实不可或缺”。

现在回过头来看,菜鸟网络真的不想做房地产生意,怀疑的样子更像是外界没有意识到菜鸟网络的宏大意图,只把它当成了快递公司的数据服务商。

截至今年4月,菜鸟网络存储资源覆盖全国72个城市,总面积619万平方米,仅次于JD.COM和苏宁。如今,菜鸟网络的仓储体系,加上其在即时配送、地板配送领域的布局,共同为生鲜、快消、电器行业的商家提供仓配解决方案。

相比菜鸟网络“技术中心”的形象,即时配送和落地配送服务更像是菜鸟网络的“小前台”,为后者提供更高的灵活性,代表品牌有蜂鸟配送和丹鸟,这两个品牌都与阿里巴巴和菜鸟网络的投资和M&A行动有关。

蜂鸟配送由饿了么外卖产能转型而来,2018年被阿里巴巴收购;丹鸟由菜鸟网此前成立的“新零售分销联盟”孵化而来。蜂鸟配送和丹鸟在时效和配送能力上更胜一筹,共同为终端物流提供灵活的解决方案。

以丹鸟为例。除了为生鲜商家提供准时送达,去年“双十一”,丹鸟站点还作为预售商品的前置仓,与快递公司形成协同效应,大大缩短了配送距离。

不难看出,菜鸟网络在做平台的同时,也在亲自补短板,意图进一步提升物流体验。

从前端分拣运输,到末端配送,从城市到农村,再到全球布局,菜鸟网络早已不仅仅是协同快递公司的数据中心,而是所有物流环节和毛细血管的庞然大物,也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可以概括的服务标签。

对于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来说,如何与无处不在的菜鸟网络相处,是每个人都要处理的问题。

意在物流,也意在电商。

对菜鸟网络“霸权”的质疑,自其问世之日起就有,并在菜鸟网络成长的过程中愈演愈烈。虽然菜鸟网络说自己做不了物流,不断强调平台要做的是和企业共存,没有一统江湖,但外界并不服气。

对于菜鸟网络在站内的“接入部”来说,菜鸟网络已经成为其业务的必要选项。早些年,“通达系”对阿里巴巴的依赖,是因为大部分套餐都来自淘电商平台。如今,通达系的业务环节处处涉及菜鸟网络:

“通达系”的仓储运输需要菜鸟网络的仓配系统;

末端配送离不开菜鸟驿站,否则很难增加派件数量;

从商家端来说,要靠淘宝天猫,用户端的订单也来自菜鸟裹裹。

毫无疑问,菜鸟网络可以赋能“通达系”快递公司,但“通达系”的业务与菜鸟网络深度绑定,越来越离不开后者。与之相对应的是,菜鸟网络掌握着关系中的绝对主动权和灵活盈利空,难免被外界质疑。

马曾经解释过腾讯和阿里巴巴在赋能思路上的差异。他说:

“我知道马云也在赋权,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们的不同之处。被授权者,最终的模式取决于被授权者的安全程度。如果以后我的渠道100%在你的生态里,基本上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利润也掌握在别人手里。什么时候带利润就是一句话。所以腾讯在推去中心化赋能。我们不会让你来我的租赁柜台做生意。相反,你将自己建造这个房子。完成后,它就是你的了。你的粉丝,你的客户,以后都是你的。不需要再交月租,也不需要每年涨价。这就是去中心化。”

马没有明说,但他的潜台词不难理解:相比腾讯,阿里巴巴的赋能更加集权,会排挤合作伙伴的渠道和利润。在这一点上,刘说的就直白多了。菜鸟网络的合伙人被他嘲讽为“高度依赖平台的搬砖人和打酱油的”,利润微薄,因为物流公司不独立,“注定没有好下场”。

一直保持独立态度的顺丰,显然也清楚与菜鸟网络捆绑的风险。然而,随着菜鸟网络扩大,顺丰越来越难以独善其身:

一方面,菜鸟网络以数字化能力提升“通达系”的整体效率,落地配送业务优化终端配送。在服务体验上,菜鸟网络与“通达系”和顺丰的差距正在缩小;

另一方面,顺丰要想加快智慧物流建设,获取数据是关键,但必然会触及菜鸟网的核心利益。2017年蜂巢盒与菜鸟网关于物流数据接口的纠纷就是矛盾的集中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通达系”和顺丰都是物流领域的玩家。但由于菜鸟网络在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影响不仅限于物流行业,对电商行业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凭借自建物流体系带来的卓越绩效体验,JD.COM在电商领域建立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基于菜鸟网络的淘宝快递的绩效速度和体验也在提升,这意味着JD.COM的物流吸引力与竞争中的淘宝天猫相比有被稀释的风险。

对于拼多多这种仍在高速成长的后起电商新秀来说,物流是必经之路,但自建物流成本巨大,“通达系”站在阿里巴巴一边,与其合作存在竞争不确定性。随着菜鸟网络布局的扩大,拼多多在物流领域想要规避的成本也将变得更高。

可以发现,菜鸟网络看似不送货,实际上是深入物流和电商行业的竞争。通过其数字化能力,与行业玩家合作,实现“通达系”与自身的深度绑定,物流公司越来越难以保持独立性。对于淘宝天猫来说,菜鸟网络就像是平台的护城河。前进可以侵蚀对手的优势(JD。COM),而撤退可以保证新玩家的布局物流变得更加困难(品多多)。

阿里巴巴很清楚菜鸟网络对集团的价值。2017年9月和去年11月,阿里巴巴两次对菜鸟增资,持股比例从47%增至51%,再增至63%,可见其重视程度。

与此同时,经过几年的布局,菜鸟网络逐渐出现“收网”迹象。

菜鸟想收网

与自建物流的JD.COM不同,菜鸟网络更喜欢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来整合物流资源。

目前,阿里巴巴已投资“四通一达”。除了大云,阿里巴巴在百世、申通、童渊、中通的股东仓位从第一到第三不等。阿里巴巴加大对快递企业投资的意图很明显:加强对快递企业的控制,同时控制物流资源以抵御电商同行的竞争。

除了快递公司,阿里巴巴还在落地配送、即时配送、智能仓储、大宗物流、干线运输、智能快递柜、跨境物流等领域广泛投资,并在“撒网”后,聚集相关力量服务菜鸟网络,丹鸟的孵化就是一例。

值得注意的是,据《首都大侦探》观察,北京部分小区的“妈妈驿站”近日已逐渐改为“菜鸟驿站”——除了更名之外,普通用户对此几乎没有意识。据驿站工作人员介绍,从“妈妈驿站”到“菜鸟驿站”,除了店里用的系统,没有任何变化。

妈妈驿站是童渊针对“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解决方案,其思路与菜鸟驿站类似。品牌变更透露出的信号是,菜鸟网络正在集合快递公司的力量,转化为自己的布局。

不难感知,菜鸟网络不只是一个协作角色,其布局有符合阿里巴巴体系利益的方向。经过纵横竞争,菜鸟网络拥有了大量的物流资源,但如何将这些资源最大程度的应用到成长和竞争中,是对菜鸟网络下一步战略的极大考验。

菜鸟网络的优势在于不用自己做苦力,也能掌握行业效率提升的核心。相比“通达系”,菜鸟网络赚钱要容易得多,这充分说明了阿里巴巴的平台思维。

然而,这条棘手的道路也是有代价的。菜鸟网络模式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对合作方的控制。即使可以大规模提升效率,但性能的细节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这也是菜鸟网络最后不得不孵化丹鸟的原因之一。

更关键的是,“通达系”本质上是对手,与菜鸟网络合作并不意味着竞争会被搁置。

虽然菜鸟网络呼吁通达系更加注重能力和经验的升级,不要单纯靠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份额,但近年来义乌的快递价格战依然激烈。对于奋战在一线的“通达系”来说,为了菜鸟网络的愿景而共同努力,真的很难。

此外,并不是所有通达系成员都全心全意认可菜鸟网络这个“大哥”。

公开资料显示,大云直到今年才让阿里巴巴正式入股,持股比例仅为2%。近日,大云对德邦的战略投资被普遍认为是其不愿加入菜鸟系,试图联手德邦独立发展。

对于大云以外的快递公司来说,菜鸟网络存在被动因素。虽然通过菜鸟网络的赋能可以提高效率,但是利润空必然会受到挤压,存在成为淘平台管道的风险。如何平衡“通达系”与平台、快递公司的关系,是菜鸟网络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相比对手,菜鸟网络选择了相对棘手的方式,但为了实现壁垒的加固,同时平衡各方关系,进一步深化平台思维,还是要啃硬骨头。

越飞越高的菜鸟正在影响越来越多的利益相关者,JD.COM、拼多多、顺丰等头部玩家都在虎视眈眈。如何延续平台模式的优势,提升物流体验,不仅关系到菜鸟网络本身,对淘宝、天猫以及阿里巴巴整体新零售布局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菜鸟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本已激烈的物流行业迎来了更大的变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