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怎么可以知道对方的位置(如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位置)

如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场(怎么能知道对方的立场)本报记者杨鑫张宁实习生刘彤

今年1月,网友凯凯告诉该报记者,某天中午和朋友吃饭时聊到了单反相机,12点22分又在微信群里提到了“单反”,最后在13点收到了一条来自JD.COM的关于单反相机促销的短信。

另一位网友范晓说,第一天在大学宿舍和舍友聊天的蓝牙音箱,第二天就出现在淘宝的“好货”推送流里,同品牌同型号。“我平时根本不关注蓝牙音箱,所以觉得很奇怪,突然给我推荐这个。”

最近,消费者对手机app是否会窃听用户言论的担忧开始蔓延。淘宝、JD.COM、饿了么、美团点评、今日头条、百度等众多国内主流app普遍受到用户质疑。

尽管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一再强调没有窃听这回事,但每当这种怀疑和猜测被曝光时,都会引发广泛的讨论。

「窃听」是阴谋论还是真的?这些所谓的“大数据智能推荐”是真的智能还是窃听?这些智能推荐可以关闭吗?该报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国内主流App获得麦克风权限的原因

如何在App、智能音箱、电视技术中实现窃听?

不少国内网友讲述了自己被手机App疑似窃听的经历。

上海的韩先生也告诉该报记者,去年他和女友在杭州九溪散步,期间女友提到想买一双“上游鞋”,而当晚手机淘宝推荐的第一件商品恰好是“上游鞋”。“我平时不爱运动,也绝不会主动搜索这类相关产品,更别说精确到这三个字了?”韩先生说。

类似的情况在国外也有出现。某外媒记者发表文章称,在杂货店询问后,他和朋友买了一些从未听过的品牌啤酒。十五分钟后,我朋友的Instagram里出现了这个牌子啤酒的广告。在另一篇报道中,作者提到,在他说“下周的聚会需要一些花”之后,Instagram上也出现了花店的广告。

现在很多app都想获得手机麦克风的权限。这背后的目的是什么?

纸媒记者查看了几款国内主流app获得麦克风权限的原因。比如淘宝、JD.COM等电商app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语音购物或与客服进行语音交互,微信、QQ等社交app是为了语音输入或语音转文字,美团点评等生活O2O平台是为了分享点评视频。如何让对方知道自己的立场(如何才能知道对方的立场)

但是,这些app会打着获取摄像头、麦克风的幌子,随时监控用户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吗?

国家信息安全漏洞数据库(CNNVD)特聘专家、北京未来安全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安全圈人称“代神”)CEO王英建对本报表示,从技术上来说,是可以窃听的,苹果的系统更复杂。调用录音权限时,苹果会提醒用户;安卓系统相对容易,比如在安卓平台下植入木马,获取手机更高权限,通过篡改系统控制麦克风,拦截数据等。它不仅能窃听,还能发出位置信息。有时候看起来是关了,实际上还是在后台操作。

不过记者了解到,目前基本上没有App会强制用户开启麦克风权限,如果没有开启,App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安全专家李铁军告诉该报,除了App,手机语音助手、智能电视、智能音箱都不能排除“监控”你的可能。

国外网络安全公司Asterix的高级安全顾问彼得·亨威(Peter Henway)曾对媒体表示,从技术上来说,手机只会在用户发出类似“嘿Siri”或“OK,Google”这样的触发词时记录用户所说的话,但由于需要捕捉用户描述的关键词,手机会一直保持监听状态。

有法律人士表示,国家法律法规禁止App使用上述权利对用户进行24小时持续“监控”“监视”。

窃听成本高,开发一个木马要十几万。

"但是窃听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许多挑战."王迎建分析说,无论是苹果还是安卓,从操作路径来看,大量记录的内容都需要分析才有用,这是人无法处理的,所以需要通过手机来完成,或者上传到云端,然后分析关键词,向用户推荐产品和信息后再传回服务器。“如果是在手机上完成,这样大规模的动作会占用手机资源,减缓运行速度;如果你把它们上传到云端,这些app都是几亿用户,会产生巨大的流量,让公司付出很大的成本。此外,还要考虑谈话方言、噪音等干扰因素。”

在Android平台上,王迎建也提到,如果窃听木马被广泛使用,会立刻被安全厂商查杀。另外,Android 8系统之后,对隐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App在后台操作时,调用手机硬件更规范。

王迎建认为,窃听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成本很高。比如开发一个木马的费用在10万左右,最后推荐效果不一定好。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工程系无线通信研究所副教授梁倩也表示:“严格来说,实时窃听技术确实存在,但这种产品价格昂贵,而且考虑到其特殊用途,目前在民用市场上不可能看到类似的产品。”

360安全专家也对论文记者表示,对于开发App的企业来说,这种行为会导致设备功耗急剧增加,用户体验严重下降。另外,收集到的数据大部分是无效数据,数据量巨大,这些数据的传输、处理和存储会带来很高的成本。所以正规App是不可能利用摄像头和麦克风权限来“监控”或“监视”用户的。

李铁军还表示,“一般来说,这种对手机、电视、音箱的监控,因为有系统沙盒隔离机制,App不会获取超越权限的数据。目前厂商还没有把数据交给第三方。当然,如果是黑客攻击,就不好说了。”

脸书广告部门的工程师安东尼奥·加尔萨·马丁内斯也在《连线》杂志上撰文解释了为什么脸书不能监控用户。他说了三个原因:

首先,监听用户产生的数据太多,脸书无法承受。

整个过程相当于用户不停地给脸书打电话。以用户使用手机半天计算,这个过程产生的数据仅在美国就有20PB,是脸书每天的33倍以上。而且在“通话”状态下,手机的其他功能也会受到影响。

其次,脸书很难像一个智能助手那样进行监控。

智能语音助手需要特定的触发词来唤醒,但脸书没有特定的唤醒词。如果想从对话中获取每一个有价值的关键词,就需要在本地(手机上)将语音转换成文本进行识别。整个过程,也就是数iPhone X,分分钟都要变成砖头。

第三,用户语音数据对广告主的价值不大。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