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京东 天猫淘宝购物哪个更好(京东商城和淘宝)

JD.COM商城和淘宝(JD.COM天猫淘宝购物哪个好)

购物车,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也是电子商务中的一个重要功能。该模块是一个独立性和复杂性很高的功能,由多个页面组成,包括物流、账单、价格、库存等因素。目前主流电商平台大多都有购物车,但不同平台对购物车的关注度不同。本文对购物车模块做了一个竞争力分析,大家来看看吧。

目录

一、竞争产品的选择

第二,背景

据外媒SalesCycle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电商平台购物车废弃率为84.24%。这意味着大量的订单和产品在转换的最后一步被停止。

此外,数据还显示,不同品类的购物车废弃率不同。如珠宝、家居用品的废弃率分别为88.6%、88.36%,均高于平均水平。

在现实生活中,购物车是超市和商店存放商品的地方,而在网络购物中,它是对真实购物车的隐喻。买家可以随意增删商品,就像在超市购物一样。购买后,他们可以统一下单。在电商兴起之初,他们甚至会注解购物车的功能。通过在真实场景中借用购物车,用户可以在网站购物的过程中预测下一步加入购物车的是结算和完成交易。

我认为个人电商平台需要购物车,其他场景包括:暂存(比如双十一前活动开始);收藏(没决定买,但是很喜欢);比较(将相似的商品放在一起比较)。

三.迭代分析

类似

1.从版本的迭代数据来看,两种模式初期产品的功能都差不多,都在以小步快跑的方式不断优化主流程,这也是早期移动互联网的趋势。查看具体的迭代历史可以发现,在版本之初,两个产品都加入了购物车功能,也可以看出这个功能的重要性。

2.从产品定位来看,淘宝针对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旨在满足大部分需求,所以产品一直以大而全著称;专注于品牌购物的JD.COM是中国最大的电脑、数码、通讯和家用电器产品网上商城。虽然定位不太一致,但核心产品功能相同,所以在产品开发初期,以功能优化为主线也是一致的。

差异

从版本迭代的角度来看,两款产品的区别在于,淘宝在第九版之前一直专注于功能和bug的优化。现在看淘宝,一直以产品多、功能全著称,平台里也有直播、社交、财经、旅游等等。

但是淘宝为什么要把购物车优化放在已经成立半年左右的版本里呢?个人认为与淘宝的最初定位有关。

另一方面,JD.COM在产品第四版投放后就决定对购物车进行优化,比淘宝早了半年左右,这其实和产品的场景有关,在接下来的分析中会提到。

四.功能和场景分析

淘宝网

1)从产品定位来看,百度百科的定位是:“本网站的主要功能是为用户提供包括C2C、团购、分销、拍卖等多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网络零售购物服务和电子商务平台服务”。

也就是说,淘宝的定位是以C2C为主,其他模式为辅的商业模式。同时淘宝的品类很多,用户可以用更低的价格找到相对满意的替代品,所以有时候逛淘宝就像逛街一样,可以慢慢挑选自己喜欢的商品,也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商品,马上点击购买。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立即购买”是红色的,页面优先级高于购物车,在右侧,更便于用户操作。

2)从用户群体来看,淘宝面对的是越来越多的混合群体,购物场景也丰富多样。由此可以推断,在淘宝上购物更符合线下购物场景,而且如果从商品详情图分析,淘宝的细节比JD.COM更丰富。这里也可以看出淘宝注重场景,也可以推断为什么“立即购买”按钮的优先级高于加入购物车。

JD.COM

1)从产品定位来看,JD.COM是B2C模式,有多种商家平台,更像一个大商场,而JD.COM以高单价的家电为主,决策成本高,用户很难立即购买离开,所以“立即购买”的场景相对较少。到目前为止,JD.COM在PC端仍然没有做出立即购买按钮,我们知道京东。COM的7天无理由也很受大家欢迎,不是马上买的。

2)从战略角度,强化“购物车”功能,让用户进行统一结算配送,也可以降低京东物流的成本。因此,订单合并可以为JD.COM优化和节省快递费,而在APP端,我们可以看到加入购物车按钮的背景为红色,现在购买按钮为黄色,我们也可以看到JD.COM的购物车优先级高于现在购买。

动词 (verb的缩写)界面分析

随意加几个产品。从上图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到,两款app都是以白色为主,编辑功能在页面右上角,结算功能在页面右下角。

不同的是,JD.COM APP在顶部增加了一个“全部、降价、常购、分类”的功能,页面底部没有主功能区,这也体现了我们之前的分析。JD.COM希望用户可以在没有功能区的购物车中做出完美的决定,这也阻止了用户从购物车模块中点击出来。

从页面来看,JD.COM的购物车逻辑远比淘宝复杂,同样是选择规格的功能。JD.COM有多种推广方式并存,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推广方式。

不及物动词人群分析

从上图可以发现,淘宝和JD.COM的用户群体非常相似,也可以看出女性在购物中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并且用户年龄分布主要在19-45岁之间,尤其是26-35岁之间,几乎占到主流电商群体的一半。

由此可以推断,由于用户不同,购物车策略并不相同,但两个app对购物场景的要求不同,淘宝注重时效性,JD.COM注重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七、写在最后。

购物车的这个功能,往往已经成为电商平台1.0的标配。其实不管是什么功能,在设计之初都要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功能?这个功能能给用户带来什么价值?我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其他需求可以替代这个功能?有没有可以满足这个功能的场景?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时间,有的需要精力,但这些总比“拍脑门”好。

虽然购物车里只有一页,但我觉得这一页其实承载了很多信息。它既不是像导购页那样必须携带大量信息,也不是像便利蜂那样的自助购物。

最后,无论购物车的策略如何变化,既然用户已经选定了产品,并放入购物车,我们的任务就是保证用户购买和支付的过程能够尽可能的顺畅,让尽可能多的用户到达订单达成的页面。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