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唐诗鉴赏辞典:蝉——虞世南(蝉古诗虞世南)

蝉古诗《虞世南》(唐诗鉴赏词典: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有“撑物”之意的小诗,是唐代最早的咏蝉诗之一,为后人所推崇。

第一句“挂机饮清露”,“挂机”是古人系在下巴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触角从伸出,形似下垂的冠缨,故称“挂机”。古人认为蝉性高贵,栖高饮露,所以说“饮清露”。这句话表面上讲的是蝉的形态和食性,实际上却处处蕴含着隐喻象征。“挂”寓意为官(古代常以“冠缨”指你的官)。在一般人看来,这位权贵的地位与“清”是矛盾的,甚至是水火不容的,但在作者笔下,他们却统一在“泣饮清露”的形象中。这种“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了三四句话的“清”而不用“贵”作反伏笔,文意相当巧妙。

第二句“流出疏桐”写蝉鸣远传。梧桐是一棵带“疏”字的参天大树,枝桠高大清晰,对应最后一句“秋风”。“行云流水”的蝉声不绝于耳,悦耳动听,用“出”字,形象化了蝉音传播的含义,似乎让人感受到蝉音信息资源的网络和力量。虽然这句话只写声音,但读者可以想象到清华隽朗的拟人化蝉的高标准和优雅的韵脚。有了这个蝉远传的生动描述,三四句的戏份就有了根。

“不是秋风使你高”,这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基于后两句的诗意评论。蝉的传播范围很广,大多数人往往认为是通过秋风的传播。但诗人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强调这是因为他们“高”,能达到很远。这种独特的感觉包含了一个道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需要任何外界的支持(比如有权势的人的帮助),他就可以远近闻名。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所说,“他是自传之后才出名的,没有好历史的虚妄之言。”这里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两句中的“己”字和“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了对人内在品格的热烈赞美和高度自信,展现出一种雍容华贵的风度和魅力。唐太宗曾多次称赞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义、博学、散文、书法),诗人个性化的“蝉”可能有自况的意思。沈德潜说:“蝉每吟其声,只尊其性。”(《唐诗别裁》)这的确是一个万无一失的理论。

石步华《夷侍女诗》云:“诗三百余兴,唐人尚有此意。同样的蝉鸣,余士南的‘远声高,不由秋风’,是清华人方言;王洛宾“他的飞行穿过重重迷雾,他纯净的声音淹没在风的世界”是需要帮助的人的语言;李商隐的“清心寡欲,彻夜空唱”是一句牢骚话。这与兴不同。”这三首诗都是唐朝的名篇。由于作者身份、经历、气质的不同,虽然他们同样致力于幸福,但却表现出不同的面貌,构成了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上独具特色的三首咏怀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