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苏丹(饥饿的苏丹女孩长大)
1993年3月26日,《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张记录非洲人民苦难的照片:照片中,一个骨瘦如柴的黑人小女孩倒在一片荒地上放声大哭,而在她的后面,一只秃鹫正盯着她的空壳子。
后来,这张照片被命名为“饥饿的苏丹”,很快在全球各大媒体上走红。次年,这张照片的拍摄者凯文·卡特获得了美国新闻业的最高奖——普利策奖。
一张记录“人间苦难”的照片,一个获得最高荣誉的年轻人,本该是凯文·卡特半辈子最耀眼的时刻。但他和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这时候一颗隐形的子弹上了膛。
时间回溯到1960年9月13日。这一天,南非约翰内斯堡郊区的一个英国白人家庭产下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给他取名凯文·卡特。
作为一个孩子,凯文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白人区。虽然他的父母挣着微薄的薪水,他的家人也经常因为食物中断而挨饿,但与那些被隔离在禁区里的黑人相比,凯文从小就知道自己的生活很美好——因为他从未被人用枪指着,也没有看到任何被家人或邻居杀害的痕迹。
17岁时,凯文·卡特加入了南非国防军。以前只是轻微听到或者很少听到的黑虐,在以后成了凯文的日常——他经常在军营里看到人被活活打死,他经常听到刺耳的哭声传进耳朵。
军营里的每一个夜晚对凯文·卡特来说都是一场噩梦:闭上眼睛,白天被枪炮声打出来的黑色空炮弹占据了凯文本该安静睡觉的每一个夜晚。
凯文在这样的夜晚煎熬了六年。在此期间,因为他同情和帮助那些被虐待的生命,很多和他一起参军的白人朋友都和他断绝了关系,甚至部队里的一些同志也经常对他破口大骂。
但凯文一点都不在乎,因为他对这些人和事都很绝望。参军的第四年,凯文在一次次面对现实主义电影版的残酷画面后,想到了死亡。他吃了安眠药和老鼠药,但最后没有死。所以后来那些无足轻重的同胞的侮辱,让他无意间动摇了。
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凯文·卡特加入了一个摄影团队。他花了一年时间才知道,这个团队有自己的使命——揭露种族制度。
对于凯文·卡特来说,他并不知道“人道主义”和“种族制度”这些专业术语。他没有上过大学,知识水平也远不如那些凌驾于他之上的统治者深刻,但他经历了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的残酷屠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几乎让他窒息的夜晚。
从此,凯文·卡特拿起他的相机,开始在南非大陆四处流浪,试图用他不熟练的摄影技术揭露种族制度的黑暗。当然,他并不知道自己是带着正义感在做一份神圣的工作。
凯文·卡特在担任摄影记者的9年里,再次经历了军营中类似的生活,但这部现实主义电影的画面比原著更加悲壮。
1985年,凯文·卡特(Kevin Carter)拍摄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职业镜头”——一个黑人男孩被放在装满汽油的轮胎上活活烧死。从此,他看到了小时候才听过的刺杀,看到了只有在梦里才能看到的被活活打死的场景。
凯文·卡特在1993年被派往苏丹执行任务。来到这里,我看到了让凯文震惊的第一幕——枪炮声、满目疮痍和无尽的苍凉。这是一个比约翰内斯堡更糟糕的炼狱。
这一天,凯文·卡特来到苏丹北部的Iad村。联合国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当地的穷人分发食物,凯文今天的工作就是在镜头下记录食物分发的画面。
就在他拍完想休息一下的时候,耳边传来一声微弱却悲伤的叫声。为了找到哭声的来源,凯文循着声音赶到了一个空地——一个只有黑色身体的小女孩正被一只秃鹫看着。
后来凯文·卡特得知,这个可怜的孩子正要去前面的救助站拿食物,却被一只秃鹫挡住了去路,她离救助站只有几百米远。吃与被吃,可能是无奈人生面前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
......
1994年,凯文·卡特在获得普利策奖后进入公众视野。
一年前,全世界的人都被照片感动,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土地和人。
一年后,帮助他们录制《人间苦难》的凯文·卡特没有得到应有的同情。
有人指责他没有先帮助小女孩,而是匆忙拍了一张照片;还有人说他只关心一个孩子的生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他才能得奖...各种声讨如潮水般涌入凯文的大脑。
1994年7月27日晚上7点,凯文·卡特在和妻子聊了一些家务事后,去了他童年常去的普劳特河。
那天晚上,他穿着很久没洗的牛仔裤和t恤,看着河边远处的灯光,钻进了旁边的红色轿车。他静静地躺在车里,听着一首不知名却经常哼唱的歌,终于在一氧化碳入侵信息资源的侵蚀下,悄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那一年,他34岁。流言蜚语的子弹击碎了他脆弱的身体,将凯文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后来人们才知道,当时苏丹那片土地上,有一群白人士兵在看着一切。...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