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详解吉利全新技术品牌iNTEC(吉利技术品牌)

吉利科技品牌(解释吉利的新科技品牌iNTEC)

吉利汽车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近日,吉利汽车位于杭州湾的R&D中心落成。此次开业的吉利汽车杭州湾R&D中心位于宁波杭州湾新区,占地5亩,41个,总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总投资62亿元。是吉利汽车研究院的总部和R&D大本营。

目前,吉利汽车已在中国、英国和瑞典设立了四个R&D中心。每年5月10日定为吉利汽车技术开放日。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去R&D中心,体验吉利汽车的最新技术。

随后,吉利汽车召开发布会,发布英特尔科技品牌。主要涵盖高效用电、以人为本安全、智能驾驶、健康生态、智能互联等五大技术模块。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吉利汽车这五项具体技术的发展目标和具体实施步骤。

发展目标:吉利3.0时代动力总成的目标是通过集成小排量、高压缩比、直喷、增压等核心技术,将热效率提升至40%。

4.0时代,通过深米勒、废气循环系统(EGR)、智能高效燃烧系统以及大量7 DCT/7 DCT变速器的应用,燃烧效率提升至45%。

发展措施:

1.第二代18TD发动机正在研发中,动力较第一代提升了近20%;正在研发的高性能小排量发动机10TD,排量只有1.0,功率相当于1.8自然吸气发动机。15TD发动机即将推出,排放将达到国家标准6。

2.研发7速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最高传动效率可达96.8%。

3.采用减振效果最好的双质量飞轮、静音高压油泵等减振降噪技术,提高静音效果,延长使用寿命,提高驾乘人员的舒适性。

发展目标:力争2025年实现“驾驶新吉利汽车,无人重伤、无人死亡”。

发展措施:

1.对实际交通行为和交通事故进行深入研究。发现追尾事故占总事故的60%,于是吉利率先开发应用了自动紧急制动功能,防止追尾。

2.让汽车安全技术智能化。如紧急制动系统、盲点监测系统等安全技术。

3.建立全面的汽车安全技术体系。进入3.0时代后,吉利汽车确立了“安全识别圈”的概念。

4.迅速推广新的安全技术。向每辆车普及安全新技术,保护每一位吉利用户。

发展目标:

2020年提前实现全国第四阶段企业平均油耗限值5.0L/ 100 km,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的90%以上;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占比65%,纯电动汽车销量占比35%。实现新能源技术、智能化、轻量化技术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发展措施:

1.FE纯电平台是目前吉利产能最高的新能源纯电平台,帝豪EV就属于这一阵营。2018年,FE平台上各款车型续航里程将提升至400公里,百公里能耗降低至13kwh。

2.纯电动专属架构PMA平台正在开发中,可覆盖A0、A、A+车型,进一步提升续航里程和动力经济性。PMA平台首款车型将于2020年与大家见面,续航将达到500公里。

3.混合动力汽车将采用GHS平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将采用吉利欧洲R&D中心开发的1.5TD+7DCTH动力系统平台。

4.以材料多样化、轻量化、高强化为技术路径,大力推广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提升吉利汽车的轻量化水平。

发展目标:2020年后实现高度自动驾驶,2024年后将G-Pilot系统推向新高度。

发展措施:

1.G-Pilot 1.0搭载高级驾驶员辅助(ADAS)功能,通过ACC自适应巡航、AEB自动紧急制动、LDW车道偏离预警等功能实现车辆加减速控制和信息预警。目前吉利的新一代车型,包括博瑞、博越、帝豪GS、帝豪GL都已经搭载了G-Pilot1.0的相关功能。

2.在G-Pilot 2.0阶段,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可以提高车辆对环境的感知精度和可靠性,扩大智能驾驶的应用范围,实现部分自动驾驶的能力。比如自动泊车。

3.G-Pilot 3.0通过全新的架构设计和自动驾驶硬件完成相邻车道的变道,逐步实现高度自动驾驶。

4.G-Pilot 4.0自动驾驶系统将提供完整的出行服务。

发展目标:汽车将成为移动终端。它是人们生活中除了家庭、办公之外的“第三空间”,是一种全新的个性化生活载体。

发展措施:

1.在硬件部分,摒弃传统车载系统芯片性能储备比小于30%的做法,尽可能将性能储备比最大化。当系统不断变化,应用软件不断增加时,仍然可以保证车载系统的高速运行。在屏幕设计上,8英寸大屏,TFT显示技术,电容触控技术,以及全贴合技术。

2.在软件部分,开发了“智能好玩超级数字小屋”,实现了智能助手、G Oncall、高德地图等功能。你可以在家里用语言打开空键,在车上预定和购买商品等等。

3.该软件提供终身免费升级服务。

总结:英达的人性化智能驾驶技术,是为了展示吉利汽车在技术创新上的阶段性成果和长远规划。为用户的出行生活带来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的体验,推动吉利汽车在技术领域的不断进化和升级。用工匠精神谱写中国汽车工业新篇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