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唐僧学习(唐僧向唐僧学习)
《西游记》中的唐僧只是主角之一。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降魔。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他们终于到达了西天的天堂,为巨大的唐朝寻经。
小说旨在描写西行路上的离奇故事,以及神、魔、仙、魔移山填海的超自然力量,与现实相去甚远。历史上,玄奘法师确实代表东唐去印度求经,但他身边并没有三个大能护法,他所经历的一切障碍都是一个人面对的。
高僧玄奘在历史上和佛教界都有很高的地位,《西游记》的小说在文坛上同样出类拔萃。显示,现代人经常把小说中的唐僧和现实中的玄奘混为一谈。其实《西游记》虽然借鉴了玄奘西游的历史,但书中描写的唐僧与原型大相径庭,很多都是作者用空想象出来的。
玄奘确实带了一些弟子上路,但他们没有悟道空、八戒、悟道的技能。至于像《女儿国》这样的浪漫冒险,简直是无稽之谈。玄奘的西行之路没有迷人的爱情,没有战斗的激情,只有黄沙和寂寥的星辰。
《西游记》给了玄奘一个相当神奇的诞生——金蝉转世(金蝉脱壳的比喻)。与佛谈佛时,因观念不合而生于陈家。这种套路,在如今的玄幻小说中频繁使用,无非是一种追求所谓“大道”或“超脱”的人生旅程。
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汉奸杀害,以至于不久前出生的唐僧差点死在这里。为了救儿子一命,母亲只好把他放在木盆里,让孩子沿河漂流,听天由命。这种桥在古今中外的传说中比较常见,比如日本的桃太郎。陈的小娃娃漂流到金山寺后,被高僧救起,得了个“刘江”的本名。
后来,唐僧住在修道院。受僧人的影响,刘江对佛教了解甚深,成年后出家为僧,法名玄奘。转世后,唐僧走了一个小圈子。虽然他出生在人间,但他仍然在一个安静的佛教场所。成年后出家为僧,没有沾染凡尘。这一切都在为玄奘的高贵品质铺路。或许作者吴承恩认为,如果玄奘这样的和尚沾染了太多红尘,半路出家,就不适合当主角了。
真正的玄奘何时何地出生,一直是历史学家不知情的资源解开的谜。因为众说纷纭,没有学者能拿出详细的证据,所以我们就不多讨论了。总而言之,当玄奘出现在史料中的时候,他已经是玄奘和尚了。他出家前经历了什么也不得而知。有文献提到玄奘出生时的一些异象,但想必也是捏造出来粉饰玄奘出家身份的传说。
在此,我无意贬低玄奘。笔者认为,玄奘的不凡之处在于他的坚韧和对佛教的贡献。不要相信传说。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大师来到人间,他的母亲梦见一个白衣和尚。和尚恭敬地告别母亲,对他说:“为了寻找佛法,我们向西走了。”醒来后,玄奘的母亲生了孩子。这个白衣和尚就是后来的玄奘大师。
这个传说有“穿越”的味道,但显然不现实。
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玄奘的母亲生他的时候已经老了,他的父母也有半个多世纪了。晚年有个孩子是人生的一大乐事,所以老两口特别爱这个孩子。玄奘天赋异禀,记忆力极佳,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然而,他没有专注于名利,而是致力于研究佛教经典。
那么,玄奘为什么要皈依佛教呢?
根据小说,这一切都是命运。但用命运来解释历史,未免有些不负责任。与命运相比,作者更愿意相信《唐三藏》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大师行为的说法,这两部书都解释了玄奘出家的动机是信仰佛教。
当然,学术界还有其他流传的说法。比如《唐玄宗传》和《嵇康释玄奘》中提到玄奘,他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困。考虑到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地位,也有可能是父母把孩子送到寺院生存。
据续高僧传,玄奘出身好,父母也是达官贵人。玄奘的父亲是一县之长,母亲是洛州知事石的女儿。玄奘是陈家的第四个孩子,但他的母亲在玄奘五岁时因病去世。
玄奘八岁时,他的家庭又遭遇了一次不幸。他的老父亲辞职回到家乡,使陈家穷困潦倒。一个退休的县长几乎养活不了四个小男孩。为了让孩子们活下去,陈晖只能把儿子送到寺庙。第一个被送走的是玄奘的二哥长街法师。
常杰大师住在净土寺,玄奘平日经常去二哥那里学佛。从那以后,他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玄奘十三岁的时候,也像哥哥一样闯进了空门。成年后,玄奘周游列国,拜访著名僧人,向慎到、慧秀等禅师学习佛教,并深入实践。
那么,玄奘大师为什么要去遥远的西方取经呢?为什么当时没有其他高僧完成这个任务?
对此,小说是这样描述的:当时观音菩萨在玄奘举行水陆法会时,问他是否熟悉大乘佛教。玄奘坦白告诉观音菩萨,他是在修大乘佛教,当时东方没有大乘佛教。玄奘对佛教很好奇,向观音菩萨求大乘佛教,顿悟了。借此机会,观世音菩萨开导玄奘,引导他到西天极乐世界寻求大乘经。于是,享誉全国的玄奘大师告别了唐太宗李世民,踏上了漫长的取经之路。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像小说中描述的那么神奇。玄奘之前,僧人曾去印度西部求经,而且不止一次。如果不是,那么“小乘佛法”的经典是如何传入中国的?在玄奘生活的年代,很多僧人西行归来后都写下了自己的游记,比如东晋僧人法显写的《佛书》,就是一部取经经典。看完这些游记,玄奘被佛教迷住了,决心向它学习。此外,玄奘在多年的实践中发现,中原佛教领域对同一经典的解读存在很大差异,没有办法统一这些歧义。这样下去,难免有些和尚会误入歧途。玄奘认为,应该去西域学习最正宗的佛经,从而解决中国和土耳其佛教发展中的隐患。
武德时期,玄奘在长安拜访了来自印度的比丘波罗·皮米多罗。这位高僧曾随那烂陀寺出家,在佛教界有很高的声望。当时没有专门研究佛教的高等学府。现在那烂陀寺相当于一所一流的专门研究佛教的大学。从这里出来的和尚波罗普米多罗,通晓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能背诵经典的十万首赞美诗。玄奘虚心请教高僧,意识到印度是修行佛教的圣地,于是坚定了向西走的决心。
《西游记》小说中的唐僧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几乎成了八戒和吴京的口头禅。在从玄奘出发的旅途上,因为是在大唐,所以前方的道路是安全畅通的。况且玄奘是唐太宗亲自任命的皇弟。有了这个身份,玄奘只需要出示通关证件,就可以在大唐自由出行。然而现实中,唐僧遇到第一个障碍时是从朝廷来的,正是这份通关文书给他带来了麻烦。
初唐时期,国家面临的外患相当严重。为避免跨境引发恶性事件,法院禁止任何人出境。贞观元年,玄奘数次来到朝廷,向唐太宗申请“通行证”(通关文),希望能拿到这张出境护照。然而,唐太宗并不赞成。作为一个皇帝,他不知道玄奘的远大抱负,不会单独为玄奘破例。
朝廷的阻挠并没有影响玄奘的决心。
此后,玄奘一直在寻找向西走的机会。根据当时的规定,走私是一件相当严重的事情。玄奘没有官方认可的“渡江之地”,无法正常通过关口。事实上,玄奘直到拿到通关文才能够离开长安。
贞观三年,长安大患,朝廷暂准百姓自谋生路。玄奘终于找到了出境的机会。他伪装自己的形象,混入受害者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通过关口。然而玄奘只过了第一道关,就离开了长安。
玄奘来凉州时,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因为这里的和尚太热情了,玄奘替他们说话。凉州是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也是玄奘出关的必经之路。但当时大唐与东突厥的外交关系比较紧张,凉州总督曾下令封锁边境,禁止任何人西进。
玄奘刚刚踏上西行之路,但在出国之前,遇到了很多阻碍。玄奘是如何顺利出关,到达西方佛教圣地的?法师一路上会遇到什么?预测会发生什么,听下一次分解。
参考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