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信息资源总量(2020年教学科研综述)
教育研究关系到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学校创新力量的核心。这学期,我们学校早做打算,决策精准。围绕教学这一关键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学科引领、理论强化、课堂实践、备课评价一体化”的教研体系。现将本学期主要工作总结如下。请同事评论一下。
一是完善教研激励管理制度,做到引而行之。
开学之初,学校完善了《xx十一中教育科研奖励细则》《xx十一中教研组长责任与考评细则》《集体备课细则》《优秀教研小组备课团队评选细则》《xx十一中名师工作室实施细则》《考评细则》等教研规章制度, 加大了激励评价的比重,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加大了教研工作的保障,从评价体系层面激发了学科群编制团队和一线教师的教研动力。
学校业务负责人是学校教研工作领导小组的组长。定期召开反馈整改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改进。开学初,学校提出教研大方向,要求学科组筹备组设计制定本学期微题主题,撰写微题申报表,经学校统一审核后,分别制定教研日活动分配表。教研活动分配表每周五放学前,教务处安排专人上交下周教研日活动计划表,报校长审核,并传递给学科教学工作小组、包组领导。科学规划,积极督导,使学校教研日有序高效。
二是加强先进教研理念学习,夯实外培内培立体推进。
为培养教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为12个学科群、37个备课群、名师订阅了80余种教学刊物,开设了知网账号、学科网账号、百度芳库账号,要求教师在微话题中根据自己的话题进行针对性学习,集体讨论参考集体备课。同时,将所学的先进理念积极应用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县、市、省三级教研活动,聘请引领县教研的名师、专家指导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针对上述学习要求,教师应定期撰写论文或反思教学,每月上传一份教务处电子稿件,经教务处遴选后提交科研用书。本学期教师发表论文328篇,学校给予的鼓励政策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科研热情。
三是着力探索三种模式,以模式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学校在微课题指导下,整合各学科研究方向,在十一中开展了模具研究、造型、建模等一系列教研活动。第一阶段,我校校长、业务负责人到市教研室咨询,得到教研室和教研所领导的大力支持。市教研室和教学院领导聘请学校名师,与学校骨干教师在同一班级开展异构活动。市局领导和省市名师进行了实地诊断,找出了我校在课堂、备课、学习计划、思路、评价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特别是提出了改进教学班级模式的建议。
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和提升,学校在已受聘“蓝色工程”近5年的青年教师中开展了师徒辅导第二阶段活动,帮助教师和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打磨功课,初步构建模型,并组织评委对16对参赛选手的功课进行评估,最终评选出4对一等奖和6对二等奖。建模活动不仅激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科研激情,也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
四是加强校本培训,全面提升教师学术素养。
一是学校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等方式,系统学习研究课程标准和学科规范。,从而促使教师理解和掌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教学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二是组织教师对近五年期中考试试题进行研究,制定中考双向分解表,将考试重点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考研掌握教材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要通过示范班、示范班、传帮带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并培养一批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加强校本教研。学校整合了教育理论学习、教学论坛讨论、优秀课观摩评价、同课异构活动、优质课评选观摩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的学科素质和专业能力。
5.“三轨并行”构建学科共同体
为进一步追求课堂效益最大化,学校实行竞争、评价、展示三轨并行拓宽课堂效益。
“三轨并行”第一,蓝绿两旺,齐头并进。通过“青年教师大赛”活动,在比赛过程中,新教师寻找经验,老教师寻找创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新老教师正携手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立竿见影的评价,学习别人的长处。学校组织的公开课、示范课、讲座课、竞赛课,都要求同学老师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并检查参与人员的出勤情况。每次课后,都会及时发表意见。评论的中心话题是学生的课堂学习,反对过多评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具体来说,评价侧重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学生之间的互助怎么样;思考怎么样;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等。坚持优势优先、劣势优先的原则,反对“医生诊断”评价。任何一个老师的公开课都有自己的亮点、鲜明的风格和独特的体验,而上课讨论课的人就是发现讲师的课堂优势,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好方法。
三是实时展示和交流成功经验。外出参加教研活动、返校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科教研日活动,通过课堂向学校教师展示所学所悟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教师在日常竞赛或教学活动中探索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也要通过公开课、示范课等形式进行展示。通过展示,不仅鼓励教师不断学习,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还激励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反思和创新。
总之,在今后的教研工作中,我们将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以务实求一流的精神,奋发图强,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科研水平,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