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传说(中国新年四大传说)
四季为先,百日为先。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家家户户最幸福的时光。“除了鞭炮声,春风还温暖了屠苏。每天,成千上万的家庭总是用新桃子换旧桃子。”王安石的诗《元日》描绘了中国新年的热闹景象。
而这个有趣的“年”又是怎么来的呢?
赶走怪物
据传说,在古代,有一个叫年的怪物。它头上有角,比骆驼大,跑得比风还快,叫起来像狮子。因为它经常伤害人和动物,众神把它锁在山里,每年只允许它在腊月三十晚上出山一次。但它一出来就跑到村里挨家挨户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怕火、怕红、怕闹,于是在除夕之夜点起火把、放鞭炮、敲锣打鼓。年一看到火,听到声音就跑了。然后,人们互相祝贺这一胜利:“年已远去,年已过,我们又可以和平相处了!”
庆祝丰收
《谷亮传》说:“粮久熟。”在甲骨文中,“年”字就像一棵果树,果实累累,呈现出丰收的形象。碑文中的“年”字像一个大麦穗,饱满而成熟。由此可见,创造“年”字的初衷是为了代表节日和丰收。按照这个意思,“年”不是可怕的怪物,而是喜人的收获。不仅不要赶走,还要欢迎和庆祝它的到来。
确定一年的开始
《汉武帝史》云:“太初元年(公元104年)始于正月。商朝以夏历十二月为元年,周朝以十月为元年。”也就是说,在商代,中国的新年是在十一月底到来的;代表周朝,农历新年将在九月底举行。农历九月不是粮食丰收的时候吗?汉武帝做了一件大事,把正月初一定为年初一,十二月三十日定为除夕。现在看来,这个定义还是比较科学的。正如《后汉书》所言:“冬月时节,星辰归岁末,阴阳相会,老农大学士享蜡。”也就是说,寒冷会过去,春天会到来。此时正是欢度春节的绝佳时机,既要庆祝丰收,告别旧年,又要绘就迎接新年的蓝图。
两部分的统一
辛亥革命前,“年”和“春节”有不同的含义。“年”是指一年的结束,“春节”是指春天的开始。人们庆祝春节不是在正月初一,而是在立春那天。这个名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一位叫朱启钤的先生提出建议,当时的国民政府才发文明确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而公历1月1日称为元旦和元旦。从那以后,这个最盛大的节日有了两个名字,即“中国新年”和“春节”。
根据字典、,“年”是时间单位。阳历以365或366天为一年,阴历以354或355天为一年。有了“年”,一切都好算了。年龄,年份,年限,成熟,年轻,壮年,老年,高自尊,壮年。有了“年”,就会有春夏秋冬。“日出日落360,循环从头。草木分四季,一年十二圆。”
在我们现代人的心目中,“年”是收获,也是播种。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是一种减少,也是一种增加;是一种幸福,更是一种希望。
365天的追求,365天的奋斗,当与“年”握手时,我们会在发现,每个人都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该长大了,该成熟了,该成功了,该进步了。新的一年带来新的希望。更新万象,重新出发,奔向更美好的明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