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现代防毒面具是怎么发明的?(发明防毒面具)

发明防毒面具(现代防毒面具是如何发明的?)

近代以来,随着化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逐渐意识到有些化学元素具有剧毒,如果不小心触碰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空气体流动的环境中,有毒化学气体会迅速扩散,给更大范围的区域带来死亡威胁。在这种高效无形的“杀人武器”刺激下,毒气(简称毒气)一度成为各国军事力量研发的对象。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毒气才真正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现代防毒面具

事实上,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反病毒设施。早在欧洲黑死病时期,诊断鼠疫的医生就已经佩戴了类似防毒面具的口罩。这款口罩在眼部已经装上了时尚的玻璃护目镜,前段鼻子填充了蜂花、龙涎香、留兰香叶、丁香等芳香物质的混合物,希望隔离疾病,可以算是防毒面具的前身。

一战后期戴着防毒面具和长矛的德国骑兵

但是这种简陋的口罩和真正能隔绝有毒气体的现代口罩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一个功能良好的防毒面具可以完全覆盖使用者的口鼻,以及暴露在外的眼部软组织等脆弱的,并经常配备呼吸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还没有很好的预防毒气的方法,各国士兵采取的措施也很简单:通常的做法是在毒气来袭时,用尿湿透的布遮住口鼻,防止毒气中毒,但这种方法一般只适用于氯气, 因为氯气易溶于水,被尿液中的尿酸吸收,真正阻止有毒气体的防毒面具直到1915年以后才出现。

二战中戴着防毒面具的日本士兵

其中最常听到的传言是,1915年4月德军大规模氯战后,5000多名盟军士兵阵亡,战场上大量野生动物也死于氯中毒。然而,在战场实地考察后,盟军的军事专家发现许多野猪安然无恙。

协约国专家经过调查得出结论:当野猪受到空气体中的强化学物质(如氯,黄绿色,味道浓烈)刺激时,会本能驱使其用嘴拱地,将长鼻子插入疏松潮湿的土壤下,显然起到了很好的过滤和吸收氯的作用。因此,在猪的启发下,盟军士兵受到了启发,采用长猪嘴的形状,模仿多孔物质来吸收和吸收外界的有毒气体。事实证明,这样设计的防毒面具非常有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连马都戴着防毒面具。

现代防毒面具一般用于阻隔通过上呼吸道吸入的有毒气体,如氯气、氯化气体、碳化气体和硫化气体等。一战中的光气等生物有毒气体可以通过皮肤接触产生毒性,所以单纯戴防毒面具肯定是不够的,此时需要防护服。

民用简易防毒面具

虽然1993年《化学武器公约》签署后,有毒气体一度被各国禁止,对防毒面具的需求也大大减少,但随着全球恐怖主义的抬头,潜在的化学武器袭击依然存在,部分国家仍有大规模的化学武器库存,因此防毒面具仍然是各国士兵不可或缺的军事装备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