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控烟令可不可以有效禁烟

被称为“史上最严”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6月1日起正式施行。烟草消费空间在缩小,人们的吸烟机会在减少,但烟民的消费意愿并不会因此消除,控烟并不能直接减少吸烟人口。

每月集中处罚一周。

北京有400万烟民。下个月《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生效后,这些烟民真的能在室内公共场所戒烟吗?据市卫计委介绍,集中行政处罚将于6月至8月实施,这是实施的前三个月,每月指定一周为全市集中行政处罚周。

集中行政处罚周期间,各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将每天落实集中执法场所,投入执法力量,可采取突击检查、集中检查、与相关部门联合检查等方式。市、区县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当每月向社会公布控烟监督执法情况。

6月15日-21日是集中行政处罚的第一周。对在控烟监督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场所要重新进行检查,对控烟整改不到位的场所和不听劝阻的个人,要按《条例》规定给予行政处罚。在7月13日至19日的第二个集中行政处罚周,对控烟场所要进行第二轮集中控烟监督执法,对发现问题的场所和不听控烟劝导的个人要严格按照《条例》进行处罚。8月17日-23日为集中行政处罚第三周,期间将在控烟场所开展第三轮集中控烟执法,通过媒体曝光典型案例,面对面宣传。

控烟助理负责暗访。

市卫计委组织开展控烟监督执法培训,260余名卫生监督员接受了培训。6月1日后,他们将成为控烟执法的主力军。

控烟监督执法检查范围是《条例》规定的禁止吸烟的场所和区域,重点加强对党政机关、学校、幼儿园、医疗机构、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控烟场所和单位的监督执法检查。

然而,卫生监督员的人数有限。为弥补监管力量不足,我市还将成立协管员队伍,负责对社会上控烟情况进行暗访检查,督促指导控烟场所落实相关措施。劝阻和纠正违法吸烟行为;如控烟措施未落实,存在问题未整改,填写《控烟执法建议书》,提交卫生监督机构。

严格控制烟草订单是一种文化提醒。

是吸烟者的个人权益,也是公共场所控烟遭到反对和抵制的原因。的确,文明社会应该保障每个人的权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前提是这种权益的保障不能以侵害他人为代价,至少要对被侵害者和权益主体进行比较。结果显而易见:不吸烟不会导致疾病,但吸烟甚至被动吸烟都会导致疾病。这个已经被医学反复证实的结论,足以重新定义吸烟者的个体。

出国旅游的人经常会感受到国外环境的整洁和人们的素质和文明。新加坡和日本经常感受到这种情绪。新加坡的口香糖禁令已经实施了20多年,以防止口香糖污染环境。新加坡规定:随地乱扔垃圾,将面临高额处罚,甚至穿印有“我是垃圾虫”的黄色马甲打扫卫生。因为这个规定严格执行,这个花园城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任何地方、任何国家的环境维护都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人会因为个人爱好受到委屈甚至感到不便,这是很自然的。人类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过程,就是限制自然、增加不便、甚至习惯不便的过程。这体现在西装袖子上的纽扣传说中。

控烟为什么要生产烟草?

首先,吸烟作为一种消费习惯,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不可能很快强行改变。根据历史记载,最早的吸烟者是印度人。自从欧洲人踏上美洲,烟草就跟随欧洲人的脚步传遍了全世界。1575年,西班牙人横渡太平洋,烟草于1590年传入菲律宾和日本。16至17世纪,战争频繁,烟草的普及加速。短短200年,烟草就“征服”了世界。然而,一百多年后,烟草作为“健康杀手”,却逐渐被人们所排斥——从教会禁烟到学术禁烟,再到政府参与禁烟,由此开启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

其次,烟草消费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统计数据显示,全球10亿烟民中,近80%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此外,非法贸易使烟草产品更便宜,更多的年轻人或弱势群体将受到吸烟的诱惑。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非法烟草市场在全球卷烟消费中的比例可能高达十分之一,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存在非法贸易。尽管自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于2005年2月生效以来,烟草控制取得了一些成功,但这只是部分成功。高收入和中上收入国家的烟草产品消费正在减少,而全球烟草产品消费正在增加。

此外,烟草种植和生产是许多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如果单纯通过提高税收来减少烟草消费,很有可能会给我国的经济、就业等领域带来负面影响。无论国家发展水平如何,只要提高烟草税,就会撬动整个行业的“奶酪”,影响部分群体的利益,实施起来也有不小的阻力。

目前,控烟并不是禁烟。控烟在一定程度上要解决吸烟者自由和不吸烟者自由之间的平衡。要彻底解决控烟与烟草生产的矛盾,还得靠烟草消费的核心要素——广大烟民。只有吸烟者减少,对烟草生产的需求才会减少,控烟目标才会实现,“世界无烟”才有可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