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虔诚的信仰(菩提树的价值)

菩提树具有速生、长寿两大特点,树形优美,高大挺拔,冬夏不凋,给人以神圣、肃穆之感。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由于“坐其下成正觉”,所以菩提树被佛教徒尊为圣树,印度人民自古尊崇菩提树,将其奉为国树。接下来让我们走近菩提树,细细品味它的价值。

一、菩提树的文化价值

1.佛与菩提

菩提树和佛教有很深的关系。据传说,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今尼泊尔)卡皮洛维安王国的王子乔的达摩悉达多。年轻时毅然放弃继承皇位和安逸的皇室生活,出家修行,寻求人生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终于在菩提树下静坐了7天7夜,战胜了各种邪恶的诱惑,当黎明来临,晨星升起的时候,得到了极大的开悟,终于成佛。

相传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修行时,菩提树神用树叶保护释迦牟尼佛免受风雨,从而让他安心修行。她被认为是佛教最早的守护神。在佛寺里,她的形象是双手拿着一根树枝,打扮成一个年轻的女人。菩提树,本名碧波萝树,是一种常绿乔木,叶椭圆形,茎干黄白色,花托藏花,树籽为念珠。因为是佛教的圣树,所以东南亚佛教国家的信众经常烧香散花,围树礼拜,循规蹈矩。

2.六祖名句

中国唐朝初年,禅宗六祖慧能写了一首关于菩提树的诗,流传很广。“菩提无树,镜非台。里面什么都没有,哪来的灰尘?”。所以后世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根本没有菩提树。其实人们误解了他的初衷。菩提树不仅存在,还被称为思维树,是桑科榕属的大型常青树。慧能写的《菩提无树》这首诗,只是从佛教“四皆空”的理论引申出来的。

“菩提”一词是古印度(梵文)菩提的音译,意为觉悟和智慧。是指人豁然开朗,豁然开朗,闯入悟道,悟道,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在英语中,“菩提树”一词是菩提树、菩提树或大树,意思是慷慨、善良和富有同情心,区分善恶,实现真理。在植物分类学上,菩提树的拉丁名是榕树,意为神圣的宗教。

二、菩提树的药用价值

印度人认为菩提树的叶子能有效对抗许多心脏病。将叶子浸泡一夜,早上蒸馏叶子并储存。每天三次,每次15毫克左右。被认为是治疗心脏、心悸、心虚的有效方法;根皮浸泡的汁液能有效对抗痛风和口腔炎,帮助溃疡愈合。咀嚼这种树根可以预防牙周病;将菩提树的根在水中捣碎成糊状,涂在引起淋巴结病的腺体颈部,可以帮助治疗;菩提树的叶子多年来被用来治疗外伤和伤口。磨碎的叶子和棕榈糖混合制成的药丸,每天和牛奶一起服用,是有效的止痛药。

三、菩提树的经济价值

菩提树应用广泛。树干粗壮雄伟,树冠亭亭玉立,可作行道树,供观赏;菩提树外形美观,叶子漂亮,是一种生长缓慢、寿命长的常绿景观树。苗期盆栽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常被用来装饰客厅和书房。叶子呈心形,前端细长,呈尾巴状。植物学上称之为“滴水尖”。它们非常漂亮。如果长时间浸泡在冷泉中,叶肉被冲走,就可以得到像薄纱一样清晰透明的网状纹理。名字叫“菩提纱”,可以做成书签防虫;树枝富含白奶,可以拿出来做硬胶;用树皮汁漱口可以治牙痛;花药有发汗、退烧、止痛的功效。

菩提树的三大价值中,文化价值更为突出。朋友不知道菩提树名字的由来也和它的文化价值有关。菩提树有许多别名:沙罗双树、阿莫洛迦、阿里多洛、印度菩提、栲树、思维树、比波罗树、觉树,它们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菩提树的梵文名字叫“阿摩洛加”,是以在菩提树下悟道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命名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