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水的密度是什么(水在几度密度最大)

水在什么温度下密度最大(水的密度是多少)?

水的异常膨胀:热缩和冷胀。

水是最常见、最普通的物质。所有有生命体征的动植物(包括人类)都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人们把水的冰点作为记录温度的零点,把水的沸点作为100℃,即把水的相变点作为一切自然物质温度的标尺。

一般来说,大多数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温度越高,物质的密度越低。但水是个例外,它热胀冷缩,只有在4℃时体积最小。当温度高于4℃或低于4℃时,体积会膨胀。这种现象被称为“异常膨胀现象”。

我们知道,物质基本上是热胀冷缩的。受热时,颗粒运动加快,颗粒间的间隙增大,表观密度降低。相反,在低温下,颗粒之间的运动减少,性能差距减小,而密度增加。但这似乎并不能解释水的这种现象,为什么低温下冰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如果在这里还用“热胀冷缩”就说不通了。而且根据现有的研究,以液态水的形式,它的密度并不是在超冷水或者接近零时达到最大,而是在4℃,这并不适用于它热胀冷缩的说法。

为什么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

通过观察发现,在低于4℃的温度下,即使没有结冰,水中也早已形成了看不见的冰晶。这些冰晶正是水的密度变大的原因。当温度达到4℃时,这些不易察觉的冰晶就可以完全融化。这时候它们可以被称为完全液态水,密度自然是最高的。当温度超过4℃时,水分子的运动趋于加速,分子间隙也开始增大,密度会逐渐增大。因此,水的密度在4℃时最高。

水的三种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水的密度也必须改变。如果不改变,那么水的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都不会存在。其实气态就是水密度最低的时候。这样才会升到天上空形成云。固态是水密度的第二小形式。从漂浮在水中的冰可以知道,冰的密度绝对没有液态水的密度大。可以知道,液态水是水的三种形态中密度最大的。

0℃时

当水在零度结冰时,所有的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群体。在冰的结构中,每个氧原子与四个氢原子相连形成一个四面体,每个氢原子与两个氧原子相连。即氧原子的四个键(两个共价键和两个氢键)指向一个四面体的四个顶点,每个水分子被四个水分子包围,如图。

所以冰是一个非常紧凑的结构,里面有相当大的空。当冰融化时,一些氢键被打破,四面体结构解体,水分子可以紧紧地挤在一起。所以冰融化时体积会缩小。

冰浮在水面上。为什么?

原来,当水是固体(冰)时,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使分子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分子之间会形成一个结晶四面体。这种排列可以看做是类似的支撑作用,占据空的空间,比较松散,所以其密度自然没有液态水高,浮在水面上也是合理的。

在4℃时

在大约4℃时,有两种影响会改变水的密度:

第一,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水的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平均距离增大,导致水密度降低。

另一种是水中含有的冰晶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融化,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减小,导致密度增加。

在1个大气压(101.325 kPa)下,水温低于4℃之前,后者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当水温高于4℃时,前者起主导作用。根据计算,0℃附近的水中大约有0.6%的冰晶。当温度逐渐升高时,这些冰晶逐渐被破坏,导致体积减小,密度增加,所以水的密度在4℃时达到最大值。

水的密度在4℃而不是0℃时最高?

当一定量的水从0℃加热到10℃时,水的体积先减小后增大,4℃为转折点,此时体积最小,密度最大。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水热胀冷缩是不正常的。水低于4度时,热缩冷胀,导致密度降低。大于4度时,热胀冷缩。这是水最重要也是最奇特的特性之一。确保地球生命的延续。想想地球的冰河期。如果冰在下沉,暴露在低温空气体中的水就会一直结冰,然后整个海洋和地球就真的结冰了。

水的这种奇怪特性在自然界中很容易看到。比如冬天池塘里的水结冰,总是从水面开始。也就是说,一开始水面水温下降到0℃,下面水温高于0℃,从上到下温度逐渐升高,水底温度在4℃左右;密度逐渐增大,水底密度最高。正是由于水的这种奇特特性,才出现了“人走冰面,鱼在冰下游”的自然景象。

在湖水表面,冬季气温下降时,如果水温在4℃以上,上层的水变冷,体积缩小,密度变大,就沉到底,而下层的温水上升到上层。

水温达到0℃结冰时,密度最小。水的这种特性也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一些损失。比如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产生的力足以使水管和水泥制品断裂。平时冰箱里放一瓶矿泉水,冰起来体积会变大,这是现成的例子。当然,它也能给人类带来好处,尤其是在保护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方面。

冰冻的湖泊,挖洞捕鱼

因为液态水在4℃时密度最高。当温度高于4℃时,水的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但在0 ~ 4℃的温度范围内,水的密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直至冰点。正是这种特性,使得4℃的水下沉,在隆冬时水体从表面到底部形成由低到高的温度梯度,抑制了水的对流,以至于出现了冰封湖泊挖洞捕鱼的景象。这说明湖面结冰,但冰层下有液态水,湖底水温仍能稳定在4℃,使得鱼类等水生生物得以存活,在严寒中存活。

4℃的水和“千克”(kg)

1999年12月,人们以4℃时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确立了“公斤”(千克)的重量单位。选择4℃是因为水在这个温度下密度最大。

水的“热缩冷胀”特性的意义

冬天在冰面下,密度为4℃的水会沉到下层,而温度较低的水由于密度较低,会浮到离冰面更近的地方。这阻碍了水的上下对流,导致冰面不能快速向下生长。水中所有的生物,尤其是鱼,都能在冬天存活。

水密度和水分层

基于上述“水在4℃时密度最大”的特征,本文根据水的这一密度特征,说明一个整体中水的密度可能是不一致的,即密度差,因为大多数情况下表层水和底层水的温度不同,最终导致水(水温)分层。

水(水温)分层现象与水产养殖密切相关。冬季气温低于4℃时,水面温度相对较低,然后到下层水体时水温逐渐升高,再达到4℃。因此,冬季的鱼大多在较低的水体中活动,以抵御寒冷。因为4℃时正水温密度最高,上层水密度一般很小,更高的水密度沉在下面。因此,夏季和冬季尽可能加深水位是有益的。

当然,水产养殖中的“水(水温)分层”并不是以4℃为界限,而是基于上述“密度差”原理来探讨水与鱼的关系。高温季节水温分层明显,上下水体温差大。同时,水体中的溶解氧水平昼夜变化很大。夜间,受暖湿气流影响,水体上层水温随着气温的降低而逐渐降低,但密度也随之增加,产生异重流,即上下水体之间的对流。久而久之,水产养殖的上下水体差异会拉大,一旦达到临界点,就会出现水温分层。中、下层水体溶解氧缓慢补充,上层水体溶解氧逐渐减少,一般在凌晨达到最低水平。此外,由于夜间基本没有天然供氧源,底层水体的溶解氧更加缺乏,因此在清晨或早晨容易形成缺氧。

因此,水产养殖应尽量打破水温分层的形成,处理方法是打破水温分层,采用一些机械设备,如增氧机、微孔曝气等。当然,有风浪时,水温分层自然会消失。因此,养鱼户应掌握水的密度特征和水温分层规律,以保证渔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