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槽修复(沥青路面坑槽修复遵循7项原则)
沥青投入使用后,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使用寿命的延长和自然条件的变化,也会出现各种道路病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路面集料局部脱落而产生的坑槽,这是沥青路面的一种常见病害,不仅影响行车安全、舒适性和路面美观,如果养护不及时,还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很大威胁,同时会加剧养护费用的增加。
目前公路养护机构大多采用沥青冷补修补路面坑槽。为了保证维修质量和美观,根据维修技术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破损路面开槽阶段
1、“圆孔方形填充、斜孔正向填充”的原则
也就是说,无论凹坑是圆孔、斜孔还是其他不规则形状,都需要切割成直角矩形,同时凹坑的外围要与路面标线平行或垂直;
效果:修复后的坑洼呈直线笔直状,道路通行能力美观,减轻驾驶员的视觉疲劳。
2.“浅孔深填”原则
有些坑看起来很浅,只是上层受损,但实际上病害已经侵入下层甚至基层,所以清理坑时不要被表现迷惑,病害要治理到哪一层才能保证彻底治理。
效果:坑修质量更好,维修频率降低,施工成本降低。
3.“连续坑槽联合修复”原则
对于一些破损严重的路面,坑槽具有内聚性和连续性,需要整体切割,统一修补。
效果:提高修补路面的强度,降低施工难度,同时避免跳车现象。
4.中的“切线适度外移”原则
确定坑的开挖和维修界面后,画出维修范围的轮廓,维修范围会根据坑面的实际范围向四周延伸5 ~ 10 cm,这样维修面就呈长方形。
效果:使新老路面结合更好。
二、坑的填筑和压实阶段
破损路面开槽后,要清理坑槽内的碎片,然后刷界面剂,浇沥青冷补压实。压实过程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先四边,后中间”的原则
由于沥青冷补在压实前具有一定的延展性,从四边向中间压实可以防止沥青混合料被推向旧路面,提高压实平整度。此外,新老路面接缝应采用骑缝碾压,保证碾压后坑槽边缘接缝结合紧密,不渗水。
2、先横后竖。
在大型坑槽内铺设沥青冷补进行压实时,根据道路走向,需要使用压实工具先横向碾压,再纵向碾压,这样处理后会避免出现跳车现象。
3、分层压实,逐层碾压到位。
当路面坑槽深度大于5cm时,沥青冷补应逐层填筑压实,每层厚度为3-5cm,以保证较好的碾压密实度和较高的修补质量。
综上所述,在用冷补材料修补沥青路面坑槽的过程中,开槽时应遵循圆孔方补、斜孔正补、中浅孔深补、坑槽连续归并补、切线外适当移动的原则。实时填压应遵循先四边后中间、先横后纵、分层压实、逐层碾压到位的原则,既能使修补质量更好,又能保证路面的平整美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