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传热方式(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传热方式)
三种传热方式
初高中物理课上,会有声、光、电、力、热等几个部分。老师在讲热力学的时候,通常会说传热有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
如何理解这三种方式?
首先,我们要知道一切都是由粒子组成的。但是粒子本身并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四处游走。
科学家发现,在同等条件下,温度越高,物体分子整体运动越剧烈,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整个分子的动能与温度有关。科学家用分子的平均动能来描述温度。分子的平均动能越高,温度越高,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热能其实是从高温转移到低温的。其中,热传导的本质是一个分子向另一个分子传递动能;
热对流是指流体的宏观运动引起流体不同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移,使冷热流体相互混合,从而实现传热的过程。
热辐射是指物体通过电磁辐射传递热量,太阳辐射是典型的热辐射。
我们会发现,在过去,我们可以通过宏观的手段来观察传热。但一直有一个无形的“幽灵”在这个领域纠缠着科学家。要想真正空实现传热,按照上面说的三种方式,目前只有用电磁波了。如果没有电磁波,能否实现热传递?
事实上,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在纳米尺度上,承载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的电子元件的传热高于理论激素。理论之上的热度从何而来?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第四种传热方式
近日,物理学家张翔带领的考研团队通过实验证实,纳米尺度的真空环境中会发生真空声子传热,这是一种全新的传热模式。他们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的学术论文。这里需要补充一点,这里的“声子”是译名,它的传输不需要介质,在真空态下完成。张翔团队是怎么证明的?
要理解这个过程,我们首先要讲量子力学。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真理空其实不是空,也很活泼。根据量子力学,我们知道虽然真理空中没有真实的粒子,但是有虚粒子。虚粒子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对出现,一正一负,会在极短的时间内湮灭。
虽然虚粒子对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湮灭,但是它们非常活跃,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所以Zhen 空在这个尺度上非常热闹。
而在不断湮灭我之代的过程中,也会伴随着努力。科学家真的用时间验证了这种力的作用。
他们把两个板块以足够近的距离平行放置,然后两个板块之间会有一个引力,这个引力实际上是虚粒子引起的,最后两个板块会被吸引到一起。科学家也称之为卡西米尔效应。
卡西米尔效应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虚质点对产生的力可以通过真空传导。在这个过程中真空声子的热传递有可能实现吗?
张翔带领的团队就是想测量这个过程是不是传热引起的。他的在real 空里平行放了两张100纳米厚的氮化硅膜,控制两张膜的一端热,另一端冷。
结果他们发现,随着两层薄膜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薄膜的温度也逐渐变得相同。即使两个膜之间的温差一开始达到25度,随着膜之间距离的接近,温度也会趋于相同。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热能从高温膜转移到低温膜,实际上是通过真空声子的热传递来实现的。但是,这种热传递极其微弱,不到热辐射引起的热传递的4%。这也是为什么这种传热的机理很难被发现,但很可能是三种传热方式之外的第四种方式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物理教科书未来是否会被重写,还需要世界各地的相关学者来重现和确定整个机制和实验。
真空声子传热有什么用?
相信很多人也会想,就算整个事实都被证实了,又能怎么样呢?
事实上,整个发现将深深影响我们的生活。我们举个例子。现在很多精密仪器已经到了纳米级,尤其是芯片已经到了7纳米左右的水平。然而,芯片的散热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成为科技发展的瓶颈之一。当科学家们完全理解了真空声子传热,就可以优化芯片设计,进一步缩小体积,同时降低能耗和散热。所以,这个传热的发现很可能会改变芯片领域的发展。
随着芯片效率的提高,将大大提高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和其他仪器的性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