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华林寺(福州十大名胜)
“庙倚平山,信棍蓟”,明代文学家曹学佺这首诗中的“庙”就是华林寺。在华林路郁郁葱葱的绿树下,华林寺庄严地矗立着。与国内外著名的鼓山涌泉寺和繁华的西禅寺相比,华林寺似乎有些“低调”,但它的正殿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就像同一时代的山西平顺大云寺大殿和平遥镇郭汜大殿一样。经过后人反复修缮,仍保持北宋初期的法式特色。就时代而言,堪称中国第七,江南第一。华林寺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一千多年来一直在变化,只剩下正殿。
发现文件
华林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宋第二年(964年),吴越钱王政权分裂,为祈求边疆安宁,修建抚州郡守,原名“岳山吉祥佛寺”。明郑桐九年(1444年),赐匾“华林寺”。李纲、张浚等宋代名臣曾在此畅游。
华林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片由市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处提供)
追溯历史的源头
中国古建筑的活化石
讲述人:陈凯敏,福州博物馆华林寺保护管理办公室主任
“华林”二字出自华林园林龙华树下成为道士的弥勒佛,曾三次举行法会,善用三大众生。这个名字至今仍在使用。
清朝嘉庆二十三年至道光九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除了正殿,还修建了天王殿和山门、尊体楼、文昌阁、火神庙、金佛殿和大阁。林则徐当年为重建华林寺题词。
说到华林寺,必须强调它的建筑特色,因为华林寺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华林寺正殿平面近方形,三室宽四室深,八椽深,九脊单檐。共有檐柱14根,内柱4根,总宽15.84米,穿透深度14.7米,泰明面积495.6平方米,瓦顶单檐歇山管板。正殿为提梁结构,内柱高出檐柱2.62米,是为了容纳内槽内佛像的高度。
华林寺大殿虽然只是一座三开间的佛教建筑,但中间的警务室宽度为6.5米,超过了山西的七开间五台卜柯吉大殿和苏州的三清殿。宋元时期,南宫增加了推心置腹的规模,目的是增加和扩大礼佛的空房间。宋代以后,南方会馆的内心规模普遍增大,其规模甚至都超过了唐宋时期北方大会馆的内心规模。华林寺就是具有这一特色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华林寺大殿的四檐和内柱头都是用巨大的材料拱起的。三开间堂所用的“材料”与九开间堂所用的“材料”数量相当,比宋代《营造法》规定的一级材料还要大,早期建筑特色十分显著,也是当代罕见的截面比例。正殿高0.45米,为国内之最。正殿共有18根木柱,全部由斗拱支撑,没有一根钉子,体现了构件简单庞大、方法特殊、结构严谨简洁的特点,空室内的设计、造型、工艺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独特的构件,它在建筑的柱子和屋顶之间形成过渡,使其能够支撑上部大规模挑出来的屋檐,实现功能和美学上的协调统一。在我国历史上,一般只有大型宗教或宫殿建筑才有斗拱,但普通房屋是不允许使用的。在华林寺大殿中,梁架上使用了大量斗拱。斗拱总高为檐高的3/4,尺寸较大,所以驼峰比蜀柱用得多。斗拱与梁架融为一体,结构简洁严谨,但气势简洁浑厚。
华林寺框架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使大殿经受住了几千年风雨的考验,至今保存完好。华林寺大殿的大柱都是梭形柱,上下卷起,也就是柱子略呈梭形,上下直径小,中间直径大。梭形的柱子上装饰着圆形横截面的胖月亮梁,与北方近乎方形的横截面完全不同。这种木柱样式在南北朝时期盛行,但隋唐以后就不多见了——古雅的造型、精湛的建筑工艺和建筑艺术风格,使华林寺在唐宋木结构中独树一帜。
从北汉到南北朝,这种纺锤形的柱子是首选,但隋朝以后就越来越少了。五代以来梭形柱的实际应用主要在南方,福建宋建筑中使用的梭形柱非常普遍。与此同时,中国古代建筑柱子的造型也由粗变细。以华林寺水平柱高4.57米、底径0.6米计算,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7.61,厚重简约,正殿早期建筑特色显著。纺锤形柱成为沿袭古代制度形成的重要局部特征,即纺锤形柱柱头上方有一个巨大的奶桶,奶桶底部呈碟形。华林寺大殿就是这一系列特色的活化石,使得建筑的视觉效果更加素雅。
华林寺大殿在结构和艺术处理上具有福建显著的地方特色,如粗纺锤形柱子的上下滚杀法、圆形截面的月梁、云驼峰、巨斗、层层斗、插拱斗、双鸮双混曲高面、柱头、罗汉棺、檐上群饰雕刻等。
正殿中央的扁梁也值得一提。用三个方桶支撑的翼状驼峰代替叉手支撑屋脊檩条。这是一种独特的方式,如行云流水,无拘无束的曲线。在中国已知病例中,不同规格的多云驼峰非常罕见。
保护和继承
省级文化保护单位升级为国家级。
上世纪50年代,我省文物工作者在全省第一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华林寺大殿,随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福州重建文化管理委员会后,华林寺大殿的保护被列为首要任务,并于1981年接管大殿。1982年,福州华林寺大殿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当时的华林寺正殿历经千年沧桑,梁架歪扭,梁榫拔脱,所有的装饰和雕塑都遭到破坏。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华林寺大殿的保护修复工作,通力合作。
国家文物局拨款,指定文物保护科学技术专业研究所负责正殿修复工程的设计、预算和施工指导。中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李竹君负责这项工作。1986年12月,主馆正式开工建设。1988年8月,大雄宝殿落成,后又添山门回廊。1989年国庆节期间,大厅试营业。
华林寺大殿开放后,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进行了两次屋面渗漏工程。2015年,项目进行了续建,涉及主馆屋顶改造、主馆木框架维修、附属建筑修缮。在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当时的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福州市文物管理局的领导下,福州博物馆于2019年完成了华林寺正殿修缮工程,同年重新开放。
专家意见
张振宇,福州博物馆馆长
它是建筑凝固的历史——华林寺大殿是福州现存古建筑中的瑰宝。它的一砖一瓦、一桶一拱都饱含着手艺人的心思,诉说着福州古建筑的传奇故事。
是建筑的凝固音乐——古建筑是这凝固音乐中最古老的乐章,华林寺大殿是这古老乐章的经典。
它是建筑凝固的艺术——华林寺大殿的建筑技术特色在五代十国和宋代的木结构建筑中独树一帜。很多技法都是无证孤立的案例,彰显了福州古建筑的独特元素,是千百年来古建筑的瑰宝和灵魂艺术。
华林寺大殿作为江南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被誉为“江南古建筑之宝”,是江南木构建筑的“活化石”,是五代十国两宋建筑的“实物库”,是追溯福州古建筑历史源头、追溯历史脉搏的实物见证。其建筑技术和风格也影响了日本建筑中的“佛式”,是中日重要的建筑文化交流。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