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长沙远洋外滩壹号(大洋一号)

大洋一号(长沙海洋外滩一号)

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海洋科研船是探索和研究海洋的重要平台。它们乘风破浪在海与天之间穿行,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今天,我们来看看一些海洋科研船。

《雪龙2》

“雪龙2号”隶属于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所。作为极地科研破冰船,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可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可在1.5 m冰层厚度+0.2m积雪厚度的条件下,以2 ~ 3节的速度连续航行,可在极地自由旋转360度,突破极地20米冰脊,可承担极地冰区海洋、大气和海冰的综合考察。

《雪龙》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科考船,隶属于自然资源部中国极地研究所。船长长167米,风阻在12级以上,能以2节的速度连续破冰1.2米(含20厘米雪)。船上有比较齐全的航海仪器和气象观测设备,工作艇和直升机。除了极地交通,还可以根据需要为科研提供综合立体服务。

《向阳红06》

“向阳红06”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北海局。经过2011年和2016年两次重大增补和修改,已成为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船,成为能够满足海洋科学跨学科研究需求的。近年来,“向阳红06”每年航行约300天,航迹遍布太平洋和印度洋,是我国主要的海洋科研船舶之一。

“向阳红09”号船

“向阳红09”号船建造于1978年,承担了海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中日合作黑潮调查等重大远洋调查任务。2007年,根据7000米载人潜水器水面支援系统任务要求,将该船改装为深潜试验母船。改装后的向阳红09舰成功完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历次海试、资源考察航行和深渊考察航行。

《向阳红10》

“向阳红10”号船于2014年1月建造。它是一艘集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于一体,满足深海海洋科学跨学科研究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船。也是我国深海和海洋领域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发的海洋流动实验室和试验平台之一。

《向阳红14》

“向阳红14”轮曾被命名为“中国巡逻81号”,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自1981年开始服役。自从这艘船投入使用以来,它的踪迹遍布中国海和太平洋。除海洋执法任务外,还开展了中美海空合作调查、中日环流调查、西北太平洋环流和研究等多项国际合作任务。

“海洋地质六号”船

“海洋地质六号”,原名“海洋六号”,2009年10月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挂牌。它集地质、地球物理等测量功能于一体,是我国新一代现代化综合测量船。先后完成深海地质、海洋科学考察航行、南极科学考察航行等10余项重大工程,覆盖了中国海域、太平洋海域、南极海域。

“海洋地质八号”船

“海洋地质八号”船于2017年12月建成,并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它是我国国家新一代综合性海洋地球物理勘探船。具备高精度多缆短道三维地震测量能力、全球海域三维地震勘探能力、重力测量、磁力测量等测量作业的能力,在南海等海域开展了多次海洋地质科研作业。

《海洋地质学十号》

“海洋地质10号”于2017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挂牌。是我国新一代海洋综合地质调查船,具备高精度海洋地质调查(含钻探)、地球物理、海洋水文调查等海洋综合调查能力。最大钻孔深度为1000米,该水深下最大钻孔深度为200米。目前是我国综合科研能力较强的测量船,已在我国南海、印度洋等海域开展海洋地质科研工作。

“大洋”号船

“大洋”号综合资源调查船是由中国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牵头研制的海洋综合资源调查船。它是一种多学科、多功能、多技术手段的现代船舶,满足无限航区要求,具有全球导航能力。该船主要从事各种海洋资源的勘探,同时可以兼顾相关的深海多学科研究需求。

“大洋一号”船

“大洋一号”是一艘现代化综合性远洋科研船,也是我国深海海洋科学考察的主力船。可承担海底地形地貌、重磁、地质构造、综合海洋环境、海洋工程和深海技术装备等调查试验工作。先后在中国开展了多次深海海洋调查和调查航行任务。

海斯3301号船

“海策3301”从2005年开始服役。它的原名是“中国巡逻83”,隶属于自然资源部南海局。目前主要用于海洋调查研究,足迹遍布中国海、太平洋和印度洋,为海洋监管、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调查监测、海洋科学考察等提供基础数据。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