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介绍(故宫神秘的太和殿)
和合殿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名为奉天殿。明嘉靖一年(1562年)改名黄济堂,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名。建成后多次被烧毁重建。如今的大殿是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模样。奉天殿是太和殿的前身,重檐九室宽,两侧有斜廊(尚有争议)。明永始建于19年,仅3个月后就被雷电烧毁。奉天寺重建正统时,《明世宗实录》记载:“原古寺宽三十尺,深十五尺”,即宽约95.1米,深约47.55米。嘉靖三十六年,奉天殿再次被烧,于是缩小规模重建,造成殿宇与戏台失衡。嘉靖重建后,改名为“皇庙”。到了清朝,清朝皇帝把皇宫改成了太和殿。康熙三十四年,太和殿重建。大厅两侧倾斜的走廊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防火墙。其规模与嘉靖相同,宽63.96米,深37.2米,高35.05米。此图指青海明代绘画、曲潭寺,由明长岭寺与太和殿PS组合而成。不是很严谨的修复,只是一个标志,希望对喜欢古建筑的朋友有所帮助。
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奉天寺”,结合现在的计量单位,宽95米以上,深近48米。可以想象,当时的金殿应该占据了几乎整个三楼的基座,一定更有气势。太和殿现在有多大?长十八丈五尺,宽十丈一尺,即宽近六十四米,深三十七米,面积几乎缩小了一半。它的宽度甚至比明代以来保存下来的祠堂(宽68.20米)和长陵冷恩堂(宽66.75米)还要差。这么大的秘密,相信今天很多朋友一定都知道了。为什么这是?
这是因为,金殿建成之后,就已经注定了。据记载,永乐十八年(1420年),紫禁城和三大殿建成,次年发生火灾,前三大殿全部烧毁。直到20年后的正统五年,前三殿才得以重建。没想到,在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和明末李自成攻陷北京期间,金庙多次被烧毁。现在的太和殿建于康熙时期。一次又一次地被烧毁、烧毁、修复,金里堂的名称由奉天堂改为黄济堂,再改为至今仍在使用的太和堂。如今,太和殿的规模应该与明代嘉靖重建时的规模相当。就这样,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被隐瞒了457年。为什么要做这么大的缩水?
据说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多次的焚烧和重建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富。到嘉靖重建时,已经财力不足,正殿原本是用楠木柱子建造的。这时候找不到这么大的楠木,只好缩小。还有一种可能是,每次发生火灾,三宝殿都会烧起来,因为三宝殿的体积太大,所以它们之间的距离太小。前后殿两侧有木廊连接两殿,发生火灾时一处会一起燃烧。音量降低后,厅堂之间的距离就拉开了。康熙重建时,太和殿两侧的侧廊也改成了墙,也就是殿内最窄的两个房间,原来连接东西的走廊也改成了现在的防火墙,都是出于防火的考虑。
虽然没有前两个好,但是比太和殿缩小之前大了很多,那么这座宫殿为什么会自己缩小呢?
永乐十五年,朱迪下令修建北京紫荆城,十八年底完工。在此之前,花了近十年的时间做准备。主要工作是挑选和运输木材。选材有标准,选金楠木要几千年以上。
十九年,这座宫殿被使用。当时不叫太和殿,叫奉天殿。很快,这座宫殿被闪电击中,并在正统年间开始重建。据《明世宗实录》记载:“旧宫宽三十尺,深十五尺”。改建后,长95.1米,宽47.55米,重檐九室。这次重建的规模没有太大变化,但材料不如以前,都是永乐时期准备的。
嘉靖三十六年,此宫再次遭雷击,建于嘉靖四十一年。但是之前留下的材料不多,尺寸大大缩小,所以就变成了故宫。这座宫殿真的充满了困难。万历时期用火焚烧,天启时期恢复原状。
明朝末年,李自成占据的皇宫再次被烧毁。清朝顺治年间,改为太和殿。康熙按原尺寸重修太和殿,并增设防火墙。到目前为止,这座宫殿已经从4522平方米缩小到2377平方米,面积减少了近一半。
故宫最高殿堂的大厅顶部有一个沉箱。沉箱里有一条金龙。金龙的嘴里有一个大龙珠。这个大龙珠叫轩辕镜。这是著名的金龙吐珠,皇帝做的龙椅就在轩辕镜下。
据说这面轩辕镜很神奇。如果龙椅是真正的龙天子,那么自然不会发生什么。如果不是真正的龙天子,一旦坐上龙椅,麻烦就大了。轩辕镜会直接从金龙口中掉落,砸死龙椅上的反派。所以袁世凯有罪,怕被砸死。他登上皇位后,把龙椅从原来的位置移开,向后移了三米,这样即使轩辕镜从正殿顶上掉下来,也打不到自己。
除了袁世凯,当年的李自成也是如此。
李自成在山海关攻克吴三桂失败后,跑回北京登基。李自成也觉得自己的位置不对,又怕被大铁珠砸死,不敢登上太和殿的宝座,就急忙跑到武英殿,也就是皇位,然后往西跑。
这个关于金龙藻井的说法很受欢迎,不仅仅是废话。要知道,直到今天,这个世界上是否有鬼神还是个未知数。毕竟没人看过不代表没有,很多现象还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论语》中有一句话“玉子·怪力处于混乱状态”,意思是孔子不谈论神、狐狸和鬼魂,为什么不呢,因为他不确定是否有,所以他根本不谈论它。
龙椅,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至高无上权力的象征,吸引着无数皇室后裔前来争夺。其实故宫太和殿的这把龙椅有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彩绘金漆云龙宝座
这把龙椅被称为“彩绘金云龙宝座”,是紫金城仅存的明代宝座。制作于明朝嘉靖年间。材质为楠木,绘有金和龙图案的宝座上覆盖着吉祥的龙图案。椅背中间是一条站立的龙。据统计,椅子圈里有13条金龙。
彩绘金漆云龙宝座
但不为人知的是,大家在1929年到1964年这30年间看到的龙椅,其实是假的!它是袁世凯为了实现皇帝的梦想而制作的。当时,绘有金云龙图案的真王座早已被当作废品扔进了仓库。
清太祖努尔哈赤画像
故宫博物院接管太和殿时,偶然从1900年拍摄的太和殿照片中,找到了真正皇位所在的线索。最后,在故宫博物院的仓库里发现了伤痕累累的金漆云龙王座。
清朝皇帝叶璇画像
后来专家发现是明朝嘉靖皇帝到清朝末代皇帝的龙椅。最后,经过故宫专家的修复,皇位的原貌终于得以恢复。
甄嬛传中干青宫的公平牌匾,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具体是什么意思,恐怕没有多少人能说得清。不仅仅是一个公平的牌匾,现在紫禁城里还有很多牌匾,充满了古代皇帝治国的经验和智慧。今天就来说说故宫牌匾背后的故事吧!
这个牌匾大家都很熟悉,经常出现在电视上!从清代顺治皇帝御笔所写的“公平光明”牌匾来看,这块牌匾背后有一个决定太子命运的“储物盒”。
这座太和殿名为“简己遂意(你)”,是的御笔,“己”是屋顶的支柱,“简己”是建立公正的治国方略。“遂”意为顺从,“禄”意为道与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王应该上天,服从人民的意志,用仁义的法律治理国家。
这块匾是乾隆皇帝写的。保和殿里的皇帝有一个杆子牌匾,意思是皇帝会立天下最高的仁义标准,意思是强调皇权。
这块匾是最简单易懂的。无为匾是康熙皇帝提出来的。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还有,它说:圣人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说就教。康熙皇帝不作为的称号,意在告诫君主体恤民情,休养生息。今天,是构建和谐社会。
勤劳的雍正帝把卧室从干青宫搬到了精神修养堂。其中,中正仁和匾是雍正写的一本书,意思是皇帝要温和、正直、仁慈、和谐。这反映了皇帝对自己行为准则的高要求。
这块牌匾,位于紫禁城西暖阁的养心殿,也是雍正提出来的。顾名思义,告诉后人要严于律己,严于待人。
看这奇怪的匾,也是御笔。《尚书》云:“人之心,唯危,道之心,唯微,惟精也,可以持之。”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人心难测,道德头脑在中晦涩难懂。只有对正义之路兢兢业业,诚心诚意,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