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国际物流仓储智慧园区的技术架构是如何构成?

面向21世纪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产业园区在全国各地不断发展和成长壮大。据第三方统计,目前我国已有各类存量园区超过6万家,从单一主导产业到具备综合功能的产业园区,包含生产型、仓储型、办公型三大类。在园区的发展中,传统园区暴露出过度依赖政府政策、区域划分零散、系统相互独立、经营管理需要大量人力、信息不通畅等弊端。伴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智慧园区”概念出现并得到市场认可。


  智慧园区技术架构
  国际物流仓储智慧园区的技术架构主要由四层次构成,即基础感知层、中间网络层与平台层、顶端应用层。其中感知层也是控制层,主要承担数据感知和信息收集的使命;网络层则是园区的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层是整个智慧园区技术架构的终端,最终带动经济智能化、智慧管理、社会智能化和环境智能化;其中最核心的是平台层,建立一个时空信息平台来支撑园区各种业务,整合园区内的人口库、法人库、宏观经济以及地理空间。
  智慧园区发展
  伴随着国内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产业园区纷纷开始投身于智慧园区建设,然而在智慧园区的系统应用层面,当前仍存在以下问题:
  1、数据孤岛问题
  智慧园区业务系统各自独立,数据共享方式只能通过手工数据导入的方式完成,自动化程度低,为此,并未形成大数据统一管理的格局,未能全面发挥大数据的经营分析价值。
  2、业务覆盖问题
  智慧园区系统缺乏全场景的应用,业务覆盖面不全,导致部分业务在线上操作,部分业务在线下处理。系统能够提高一定的管理效率,但没有解决传统物业租赁行业对人力资源要求较高的问题。
  3、服务触达问题
  各地区的智慧园区运营线和物管线,缺少一个高效的工单流转平台,打通各岗位各场景的业务协同机制,缺少一个面向企业或面向终端客户的服务渠道,业务的自助程度不高。
  4、服务创新问题
  智慧园区服务和产品方面的创新力度不足,对内的管理和对外的服务,都是较为传统的模式,智慧体验程度不高,管理成本的下降未能有质的突破。
  5、决策支持问题
  智慧园区系统应用主要在于常规的报表数据统计,在经营指标和管理指标的分析层面较少,在业务提醒、业务预警和经营预测方面支撑力度不足,未能满足一线用户、管理用户和企业高管3个层级的不同决策支持的需要。
  总而言之,从智慧城市到智慧园区,预示着智慧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进入我们生活。智慧园区把人类智慧和智能化技术融入到园区发展与管理中,是信息化不断纵深发展的综合性表现。在未来,需更加注重高新技术发展,促使更多园区走上应用智慧化、平台集约化、运营社会化和网络覆盖化的发展道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