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全国首单!平安证券成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ABS

  全国首单!平安证券成功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ABS

日前,由平安证券担任计划管理人的“福田区-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2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战略新兴)”成功发行设立,发行规模1.39亿元,这是国内首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福田区首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福田区政府政策性补贴支持下,10家福田区入池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仅为2.98%/年,有效解决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也为国家探索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重要实践案例。

自2019年成功发行“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1-10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开启知识产权证券化先行示范“深圳模式”以来,平安证券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充分发挥在ABS业务方面的领先优势,持续推动知识产权证券化创新业务,成功设立多单知识产权ABS产品,为众多中小型创新型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福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七大领域中,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实现增加值占比89.8%,成为福田区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福田区-平安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2号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战略新兴)”是国内首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由高新投小贷公司向借款企业发放贷款,高新投融资担保公司为贷款提供增信,借款企业或其关联方以其持有的知识产权向高新投小贷公司提供质押,项目质押的基础资产为企业名下的知识产权共计22项。10家入池企业多为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行业覆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行业中均拥有突出优势,在行业中居领先地位。

为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福田区的集聚发展,福田区政府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专项支持政策,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实际综合融资成本的50%给予补贴。在福田区政府政策性补贴支持下,此次入池的10家福田区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仅为2.98%/年,为项目持续发行、持续服务科创型中小企业奠定了重要基础。

陈心颖表示近来年,中国平安证券积极服务实体经济融资,债权类项目主承销家数行业排名前列,股权类项目发行与储备家数增长明显,在ABS业务方面优势突出。自开展ABS业务以来,在供应链、应收账款、租赁等细分资产领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继首创传统供应链模式后,持续创新非特定核心企业及供应链生态圈模式,领先推出几乎所有行业的首单供应链ABS产品;应收账款出表ABS领域持续服务中铁建、中建股份、中国电建等头部央企;在平安租赁系列ABS中,做到租赁资产类型全覆盖,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此外,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平安证券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加快发行疫情防控ABS用于金融抗疫,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WIND统计数据显示,平安证券2020年累计承销发行企业ABS 291家,规模合计1763亿元,累计承销家数市场第一,规模排名市场第二。



20   让金融更有温度 用户导向推动金融行业升级

4月13日,由平安集团和每日经济新闻联合主办的“平安大讲堂·让金融更有温度”在深圳举办。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知名经济学家叶檀、法国里昂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卢骏、平安人寿首席运营官史伟玉、平安私人银行产品中心总经理庄燕等共同出席,就“有温度的金融”议题展开探讨。活动指出,随着互联网带来的业务场景变革,金融行业的用户导向性日益显著,倒逼金融机构摆脱“冷冰冰”的行业调性,为客户提供更有温度、更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以此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连平:优质金融服务的内涵是持续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性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客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特别是超高净值客户的需求,已经难以通过传统大众化的服务得到满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在主题演讲中指出,到2035年我国高净值人群规模可能从目前的200万增加至300-400万人,可投资资产规模相应增加200-300万亿元。随着客户基数的扩大,优质金融服务的内涵是持续不断满足客户个性化、综合性的需求。

此外,连平总结,金融行业满足用户需求呈现出“四大趋势”,包括跨业综合经营,子公司化提升业务协同效应;产品创新,通过不同产品线覆盖不同类型需求;科技化和智能化,为精细化、个性化金融服务奠定基础;增值服务,通过非金融业务增加高净值客户粘性。

叶檀:打通金融业务边际,形成长尾效应

能否打造“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关键在于金融机构能否满足用户日益复杂的金融需求。知名经济学家叶檀在活动上表示,让金融更有温度,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以金融业务为支点,多业态协同发展。针对不同类型的的客户,叶檀提出了不同的策略:对战略客户实行一户一策,提供“商行+投行+投资”、“融资+融智”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对地方大客户用好复杂投融+新型供应链“杀手锏”,发挥属地营销优势,嵌入财资平台及保险业务;对中小客户建立统一平台、统一账户,批量化为客户提供金融、非金融产品和服务。

此外,可通过生态圈打通不同的业务场景,形成长尾效应。叶檀以平安医疗生态圈为例,从检测到报告解读,再到在线问诊、用户数据分析、产品推荐,从简单的医疗场景切入,可以做成一个长尾的金融产品。“医疗是可以场景化的,它天然跟金融可以结合在一起。”

脱离传统销售思维 打造“有温度的金融”

“过去我们的保险是冷冰冰的服务,但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一个现代新金融、新医疗保险模式,平安希望能够在传统的保险领域升级,提供一种新的保险服务,保险不只是作为一个财务保障,更重要的是能成为有温度的服务提供者。”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2020年平安年度股东大会上说道。

在本次大讲堂活动中,法国里昂商学院金融学副教授卢骏也提出,场景化保险是重要的新金融服务模式。生活消费、医疗健康、消费金融等新的复杂场景派生出大量的保险业务需求,极大拓展了保险业务的宽度,也倒逼了传统保险业务进行转型。传统的保险业务主要是以卖产品为主,但如果切入场景化保险,就会发现必须要脱离“卖产品”的思维。“要成为解决方案提供者,和客户融合起来,重新构建、梳理保险业务模式,为客户提供具体的、全周期的解决方案。

他指出,对当下的金融机构来说,打造有温度的品牌是一项明智的选择。以前企业更多依靠资本、技术、流量等手段实现粗暴式的利润增长,但这些方式如今已难以为继。今天的金融服务由“用户至上”的逻辑主导,对于任何想要寻求长期增长的企业来说,都要将用户思维作为战略重心,通过提供有温度、人性化的服务,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与用户建立起持久的连接,才能激发源源不断地增长动力。

为此,平安公司对"有温度的金融"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平安人寿首席运营官史伟玉表示,客户服务水平是衡量公司经营质量的重要指标。平安人寿一方面立足基础保单服务,依托科技赋能,对保单服务进行全流程智能化升级,迈入更懂客户、主动服务的智慧化阶段;另一方面,在保险保障之外,聚焦客户健康生活需求,匹配不同层级客户、不同生命阶段需求,构建"权益书架"增值服务体系,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

史伟玉指出,一份保险产品,尤其是人身险产品的服务周期往往贯穿于消费者的整个生命周期,具有长期性,但以往的保险与消费者之间往往是低频接触。随着消费者对单纯保险保障产品之外的配套综合服务需求不断增多,平安人寿聚焦"产品+"策略,不断升级服务渠道、理赔服务、增值服务,并逐步将服务对象从客户延伸到用户,服务范围从单纯的保障服务延伸到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生活管理等一系列服务。例如,平安人寿日前发布的"平安臻享RUN"健康服务计划,提出了"保险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的创新一站式解决方案,这被视为对"有温度的保险"的具象化尝试,让客户能够更直接、更高频、更立体地感知到保险的存在,从而让保险更有温度。

陈心颖表示在保险业务之外,平安银行等各项金融业务也进行了“有温度”的升级改造。平安私人银行产品中心总经理庄燕表示,“有温度”在于机构如何真正从客户角度出发,为客户做好资产配置。今年,平安私人银行把客户资产配置健康度的理念纳入到考核体系,更关注客户资产配置的合理性、长期增值性,打造客户信任体系,“让客户感受到我们的服务能够陪伴其跨越每一个经济周期,这是我们希望做到的‘有温度的金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ZLME.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