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的含义(羞耻是什么意思)
“万仞空巷”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常见于报刊杂志。例如:
①长江大桥公路桥也顺利通车。欢呼的人群涌向南京万仞街的桥头。
②在葛沽镇,每到农历正月十六,上千人空巷,大人小孩都涌到街上,欢天喜地地欣赏着五颜六色、灿烂辉煌的宝藏,共同分享宝藏盛会。
③喜讯传来,首都万仞空巷的人们兴高采烈地走上街头,在广场上举行庆祝游行。
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家家户户的人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一些大型活动等。),常用来形容庆祝和欢迎的盛况。”《中国成语词典》:“家家户户都往一处赶,以至于大街空游荡。描述、欢迎、盛况或新奇事物轰动居民。”其他词典的定义大致相同。
“万人空小巷”源于宋代苏轼的诗《八月十七登望海楼》。“拜明朝潮,万人空弄堂穿新衣”,意思是杭州家家户户都离家到钱塘江边观潮,以至于过去繁华的街道上没有行人空。
上面三个例子中的“万人空巷”与其本义相同,没有变化。
然而,“万仞空巷”近年来产生了新的用法。例如:
④《东边是海》上映的时候,宁波城几乎是万人巷空,家家户户围着电视机等着看。
⑤1981年,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邀请,袁阔成先生录制了《三国演义》365讲...节目播出时有1万人空好评如潮。
⑥在以广播电视为主的六七十年代,评书和播音艺术曾一度成就辉煌,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人们争相通过广播电视收听收看评书和广播节目。
这个新用法多用来形容电台电视台的节目效果好,吸引观众。表示很多人在家听广播看电视,产生了“the streets 空”,类似于“使役”的用法。
有学者认为这种新用法是误用,也有学者建议将这里的“巷”灵活解释为房子的意思,但巷和房子之间并没有语义关系。
此外,笔者在收集语料时发现了一类与“万仞空巷”相关的词语,称为“境界王”。例如:
⑦老一辈的评书演员也把成为凌万人空巷的“清街之王”视为最高荣誉。
⑧评书家王杰魁,生于1874年,卒于1960年。他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在北京讲评书,渐渐的小有名气。他被称为“干净街道之王”,因为在[/k0/]巷里有一万人在讲故事。
在这里,《净街之王》中的“街”与《万人空巷》中的“巷”遥相呼应,巷就是街巷。
其实“万人空巷”的新含义是有其原因的:
一是成语的内部结构,这是新义产生的内在原因;
二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这是新义产生的外在原因。
先说内因。“万人空弄堂”的字面意思是指:许多人(离开他们居住的街道)使弄堂空。
这个成语意在表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即许多人聚集在某处庆祝和欢迎的盛况。这种现象是汉语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比如“羞”就是脸因为羞愧而出汗,所以“羞”就是羞耻的意思。
“万人空巷”字面上并不表示“人”去了哪里。
有两种可能。第一,很多人去某个地方庆祝欢迎,导致街道空;第二,很多人回到自己家里,听广播或者看电视,造成街道空。“万仞空巷”的原用法是指前者,但后者为“万仞空巷”的用法演变提供了空的空间。
先说外因。在科技尚未发达的年代,人们不得不去某些地方听评书、看节目或参加某些活动。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广播和电视非常普及,人们可以在家收听和观看广播节目。尤其是电视,可以说是反映了社会的变迁,从《万人空巷》看黑白电视,到百姓家普及高清电视,贯穿了国人的生活记忆。
综上所述,“万人空巷”新用法有迹可循。从具体到抽象,使用的语境有迁移和泛化的趋势。笔者发现的最早的用例,可以在1988年7月5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中找到,题为《论电视文化》:
一个新年夜电视晚会,观众人数比三个西欧人口加起来还多;播出了一部优秀的电视剧,万人空巷...
这个用例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近年来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仅《人民日报》2009-2018年十年间,“万人空巷”就有83例,其中65例为原用法,18例为新用法,约占22%。这说明“万人空巷”这种新的使用频率在逐渐增加,应该重视这种语言现象的机制和规范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