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沙尘暴是如何形成的20字)
沙尘暴是一种突发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概率小,危害大。沙尘暴的成因很复杂,包括自然条件、物理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和气象因素。沙尘暴治理的任务艰巨繁重,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环境,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做出贡献。下面是沙尘暴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我们会详细介绍沙尘暴的相关内容,告诉你沙尘暴来了我们该怎么办。
1.什么是沙尘暴?
它是沙尘暴的总称,指的是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灰尘,使空空气特别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沙尘暴是风蚀沙化的一种天气现象。沙尘暴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是一种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中,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大量沙子吹进近地层形成的挟沙风暴;沙尘暴是由强风形成的风暴,其中包含大量灰尘和其他高空中的细颗粒。
二、沙尘暴的分类
沙尘暴国家标准
①沙尘暴黄色预警标准:12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1000m),或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②沙尘暴橙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0米),或者沙尘暴天气可能出现并持续。③沙尘暴红色预警标准:6小时内可能出现极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5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沙尘暴天气可能出现并可能持续。
根据强度等级
一般用风速和能见度来划分沙尘暴强度。目前沙尘暴强度分为四个等级:①4级≤风速≤6级,500m ≤能见度≤ 1000m,称为弱沙尘暴;②6级≤风速≤8级,能见度≤ 200m ≤ 500m,称为中等强度沙尘暴;③风速≥9,能见度≤ 50米≤200米,称为强沙尘暴;④当达到其最大强度时(瞬时最大风速≥ 25m/s,能见度≤ 50m,甚至降至0m),称为特强沙尘暴(或黑色风暴,俗称“黑风”)。
3.中国的哪些地区受到沙尘暴的影响?
世界上有四个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中国的沙尘暴区是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中国沙尘暴的分布特点是西北地区比东北地区多,平原或盆地比山区多,沙漠和边缘比其他地区多。并且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
①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②另一条是从巴丹吉林沙漠以东,向南至甘肃河西走廊,经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至库布齐沙地和毛乌素沙地。③此外,北疆的克拉玛依、南疆的和田、青西北是三个局部风沙区。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如下:春季最频繁,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份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份(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此外,沙尘暴还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下午和晚上。
2021年3月我国沙尘暴天气影响范围广。从影响范围看,西北地区、华北大部、东北地区中西部、黄淮、江淮北部等地出现大范围扬沙或浮尘;新疆、内蒙古、甘肃西部、宁夏中北部、陕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北部、北京等地的部分地区出现沙尘暴或强沙尘暴,沙尘天气面积超过380万平方公里。
4.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这是因为半干旱干旱地区冬春季降水少,地表极其干燥疏松,抗风蚀能力弱。当有大风时,会有大量的灰尘卷入空,造成沙尘暴天气。沙尘暴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自然因素包括大风、降水减少、沙源等。人类活动因素是指人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植被的破坏,导致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增加。
1.自然条件
有利的大风或大风天气条件、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体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大风沙尘暴的驱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有利于风力的增大和强对流的发展,从而携带更多的灰尘,吹得更高。
此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升高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天气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和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增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效应,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
简而言之,沙尘暴的形成需要这三个条件:
一个是地上的灰尘。它是沙尘暴的物质基础。二是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也是沙尘暴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障。三是不稳定空气体状态。这是一个重要的局部热条件。沙尘暴往往发生在午后傍晚,可见当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
2.物理因素
在极其有利的大尺度环境、高空干冷急流、强垂直风速、风切变和热不稳定层结条件下,造成了锋区附近中小尺度系统的生成和发展,加剧了锋区前后的气压和温度梯度,形成了巨大的锋区前后气压和温度梯度。在动量向下传输和梯度偏离风的共同作用下,近地层风速急剧上升,地表沙尘被抬升,产生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
3.环境因素
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驱动力,其中土壤风蚀过程中气流的性质、风速及风作用的相关条件是最重要的因素。此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植物措施是防止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植物通常通过三种方式影响风蚀:在地面上分散一定量的风动量;减少气流和灰尘之间的传播;停止土壤、灰尘等的运动。
4.人性因素
沙尘暴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着对应关系。对森林植被的过度放牧和砍伐,工矿交通建设,特别是过度开垦,破坏了地面植被,扰乱了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展。
5.气象因素
沙尘暴的形成是基于东亚特殊的大气环流,它与冬季风密切相关。它的发生主要与冬半年西伯利亚-蒙古高压驱动的冷锋经过有关,属于冷锋型沙尘暴。
5.沙尘暴的危害有哪些?
1.环境污染
发生沙尘暴时,被强风包裹的沙尘、浮尘无处不在,空气混浊、鼻子窒息、眼睛失明、呼吸道等疾病的人数。在每个经过的区域增加。如1993年5月5日,金昌发生强沙尘暴,室外空空气含尘量为1016mm/cm3,室内为80mm/cm3,超过生活区含尘量国家标准40倍。
2.生产生活受到影响。
沙尘暴携带的大量沙尘阻挡了阳光,遮挡了光线,天气阴沉,导致太阳辐射减少。几个小时到十几个小时的能见度差,很容易让人情绪低落,降低工作学习效率。轻者可使大量牲畜感染呼吸道和胃肠道疾病,重者会使大量“春饿”牲畜死亡,肥沃的农田、种子和幼苗被刮走。沙尘暴还会加剧地表土壤的风蚀沙化,覆盖在植物叶片上的厚厚的灰尘会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导致农作物减产。沙尘暴也导致气温骤降。天空空仿佛撑起了一把遮阳伞,阴影下的地面变得又黑又冷。
3.生命和财产损失
1993年5月5日,甘肃金昌、武威、民勤、白银发生强沙尘暴,影响农田253.55万亩,损失树木4.28万株,直接经济损失2.36亿元,死亡85人,重伤153人。2000年4月12日,永昌、金昌、武威、民勤等市出现强沙尘暴。据不完全统计,仅金昌、武威两地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534万元。
1995年5月5日,甘肃省一场严重的沙尘暴减少粉尘1 .2431 ×107t,相当于甘肃省最大的水泥厂15年的产量。1998年4月,中国西北地区12个地、州遭受沙尘暴袭击,46.1万亩农作物受灾,11.09万头牲畜死亡,156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亿元。本次沙尘暴影响区域东至长江下游,影响范围历史罕见。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行政公署以紧急文件报告该盟遭受沙尘暴破坏情况:8~10级大风袭击12小时,环境质量TSP平均浓度62.4mg·m-3,超过国家空气体质量标准200多倍,且持续时间长、覆盖范围广。据当地统计,连续6天沙尘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土地损失)超过10亿元。
4.影响交通安全。
影响交通安全(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事故)沙尘暴天气常影响交通安全,使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受损、停运或脱轨。
5.损害
当人们暴露在沙尘天气、含有各种有毒化学物质的灰尘、细菌等环境中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以通过层层保护进入口、鼻、眼、耳。含有大量有害物质的粉尘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对这些器官造成损害,或者病菌会侵入这些器官,引发各种疾病。中高大气粉尘浓度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例如,沙尘暴尘肺是干旱、半干旱环境下严重的大气粉尘引起的地方病。
6.土地退化
黑风(特别是强沙尘暴)的危害主要有两个:一是风,二是沙;大风带来的危害还有两个:一个是风害,一个是水土流失。沙的主要危害是沙埋。
不及物动词沙尘暴防护措施
沙尘暴防护
1.沙尘暴发生时,不宜在户外进行体育休闲活动。应立即停止一切户外集体活动,将人员疏散到安全地点躲避。
2.沙尘暴发生时,行人应在没有落物的背风处避难。行人在途中突然遇到强沙尘暴,要找安全的地方躲避。
3.尽量避免外出。吸入灰尘容易引起肺部疾病,尤其是儿童,因此人们应尽量减少在沙尘天气的出行。
4.注意防尘。注意携带口罩、纱布毛巾、湿毛巾、护目镜等防尘用品,避免粉尘对眼睛和呼吸道的伤害。
5.不要戴隐形眼镜。在沙尘天气,近视者应尽量选择佩戴普通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在灰尘进入眼睛时不便于清洁,容易导致眼部病菌滋生。
6.减速让路。沙尘暴天气尽量避免外出。出门时,开慢点,打开大灯和雾灯。在吹沙天气,司机应该稍微减速。在这种天气下,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最容易受到风沙的侵袭,导致视线模糊或急躁,很可能频繁地与机动车争夺车道,容易发生危险。
7.注意人身安全。沙尘天气注意人身安全,尽量远离高楼,不要在广告牌、树下行走或停留。遇到强沙尘暴时,路上的司机朋友不要急。他们应该把车停在低洼的地方,等大风过去后再开车。
家庭沙尘暴防护
1.尽量减少出行,室内关好门窗,避免粉尘暴露。
2.一旦灰尘和沙子被吹到眼睛里,就不要用脏手去揉。应尽快用流动水冲洗或滴几滴眼药水,这样既能保持眼睛湿润,使灰尘和沙子容易流出,又能起到抗感染的作用。
3.回到家,用清水漱口,仔细清洗鼻腔,及时更换衣服,保持身体清洁舒适。
4.室内的灰尘要及时清理干净,用湿布擦拭,避免室内灰尘被吸入和吸走。
5.沙尘暴天气通常空干燥,要注意多喝水,加强皮肤保湿。
七。沙尘暴的防治措施
1、加强环境保护,把环境保护提到法制的高度。
2.恢复植被,加强抵御沙尘暴的生物保护系统。
3、根据不同地区的当地情况,制定防灾、抗灾和救灾计划,积极推广各种减灾技术,并建设示范工程,逐步以点带面推广,进一步完善区域综合防御体系。
4.控制人口增长,减少人为因素对土地的压力,保护环境。
5.加强沙尘暴的发生和危害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科普宣传。
6.建立四道防线阻挡沙尘暴:
一是在北京北部京津周边地区建立以植树造林为主的生态屏障;
其次,在内蒙古浑善达克中西部建成了以退耕还林为核心的生态修复保护带。
第三,在河套、黄沙地区构筑以黄灌带和毛乌素沙地为中心的鄂尔多斯生态屏障。
第四,尽快与蒙古国建立防沙治沙的长期合作计划框架,为蒙古国设置一道保护屏障。
总结:当我们面临一些沙尘暴或一些极端天气时,我们应该提前关注天气信息,以便提前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为了您自身的安全,尽量不要在极端天气外出。当你不得不外出时,保护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此外,社会和个人都应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客观认识沙尘暴等天气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纠正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加强对沙尘暴等灾害的研究,以不断降低灾害发生的频率及其造成的损失,减少沙尘暴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