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乐空间

纸上谈兵的人物是(纸上谈兵主人公)

纸上谈兵的英雄

两千多年前,在山西晋城高平西北一带,爆发了春秋战国时期最惨烈的一场战争——秦与赵昌平之战。这场战争,赵军惨败,40万人投降,全部被秦军活埋杀害。

这件事成就了两个人:秦军主帅白起成为战国第一刽子手;赵括,赵军队的统帅,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耻辱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这个词恐怕比赵括的名字还要出名。

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最近笔者看了一些资料,深感赵括是个悲剧英雄。

长平之战起因于秦国想夺取南朝鲜的战略要地上党县,而汪涵已经同意割让上党县。但上党太守冯京“将出城,生活不受影响”,主动向赵投降。王急于加入上党,于是恼羞成怒的秦与赵交战。

接受入党是一个有风险的举动,是一个烫手山芋——职位越重要,越会被秦人记住。谁能在秦和赵之间取得优势,谁就能在战略上占得先机。更何况前期打了两年多,却在最后时刻被赵接走,更不可能放过。

赵有许多反对意见,但年轻的赵却急于赌一把。赢了,欺负立新;输了,必须承担责任,但如何承担责任,他还没想好。

众所周知,我们赌输了。

就在输之前,赵军的教练从廉颇换成了赵括。

历史上说赵王被骗,以为只会防守的廉颇会尴尬。秦军最怕擅长进攻的赵括。于是赵王又急了,为了赵括离开了廉颇。

这话没错,但只是一个方面。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秦、赵两军长期对垒,赵国国库要被掏空空;赵军前期几次失利,士气一直低迷。战争讲的是综合国力,赵国本就弱。现在,人力物力都快用完了,我们濒临崩溃。

不打,等死;玩,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于是,没上场的廉颇被换下,想上场的赵括上来了。

为什么是赵括?往好的方面想,赵括是大名鼎鼎的赵家赵奢的儿子。他跟随父亲多年,骁勇善战。他在秦国的经验比廉颇丰富,曾多次打败秦军。他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少年。他现在三十多岁,经验丰富。

其他名将,赵国的乐毅还没有完全入伙,李牧还在羽翼未丰的阶段,廉颇是被取代的对象。所以赵括是个不错的选择。

但再往深里看,可能是一个阴谋,赵家贵族的报复。

说到赵陵,赵王程潇的祖父。赵国的武王领导了赵国的改革。举世闻名的“胡夫骑射”只是军事方面。在经济上,他向赵国贵族征税。

向贵族征税,对贵族打击很大,自然会遭到强烈反对。只是赵括的父亲赵奢曾经做过税吏,在向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赵胜收税时,差点被杀。

可想而知,赵奢和赵括的家族在当时得罪了不少贵族。

说到长平之战,大家都知道赵军大势已去,无论谁当老大都难逃覆灭的命运,所以赵括就是以替罪羊和挡箭牌的形式在玩。没有人会可怜他。

赵括的母亲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所以她试图在赵浩棋·程潇面前贬低赵括。她没有办法,只能请求战败后不要伤害赵括的家人。

之后,赵括接替了廉颇,奇怪的是,秦也接替了前统帅王弼和著名的。如果赵括真是一个无能的人,秦国还有必要推出田雷这张王牌吗?

然而,历史是残酷的。被击败的赵军向秦军发起了自杀攻击,赵括也带头死于乱箭之中。

赵括以悲剧的方式完成了使命,却承担了长平之战失利的责任。

赵贵族,甚至和廉颇都成功了。历史只记住了赵括的“纸上谈兵”,却忘记了他的责任和视死如归的勇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ZLME@xxxxxxxx@hot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立刻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